【绵竹地名故事】福音堂
作者:彭忠富/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22    

剑南镇小北街民主巷26号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基督教福音堂,建于1923年。其主体结构是中国特色的“穿斗式”木制结构。这座教堂很中式,又带有西方特色。教堂门上方是典型的中式牌坊,墙体配有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教堂圣台为中式祭坛,圣台前沿的圆弧为西式结构;在教堂内部,还有八根布局和谐的黑色大圆柱,那是红椿木做的。这从侧面反映了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入乡随俗的本土化倾向。

礼拜堂内,经常会有四五位信徒在一侧唱诗、诵经,他们是住在教堂附近的信徒。有时,也可以看到有人在那里弹奏风琴,咿咿呀呀的,让寂静的教堂多了些许生气。平时,稍上年纪的信徒会经常到老教堂里唱诗、诵经,或者在圣诞节、复活节前进行舞蹈排练。每年平安夜,福音堂内非常热闹,教会举办文艺节目,内容大多与宗教有关。

譬如某次晚会的节目单就有军乐队演奏、诗班唱诗、配乐诗朗诵《耶稣的爱》、舞蹈、教会二位笑星联袂呈现小品剧《新妇的祷告》、小合唱、圣剧《贵客店》等。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圣诞老人出场,他头戴红色帽子,大大的白色胡子,一身红色棉衣,脚穿红色靴子,拿着装有礼物的大袋子,给大伙儿派发礼物。每年晚上涌入福音堂观礼的人群,其实绝大多数都不是基督教徒,大家不外乎是感受一下异域风情,享受一下圣诞老人派发的礼物罢了。

礼拜堂另一侧堆放着以前聚会用的椅子,落满灰尘。教堂四周的白墙上挂着中文书法字画,那是1996年恢复教会的时候,陈福宽老牧师写的,因墙壁受潮使字画受损,信徒们又进行了加固和装裱。黑色木质的屋顶,一盏西式的水晶吊灯很醒目。房顶的瓦片上刻有很多雄鹰,组成“雄鹰翱翔”四个字,信徒们认为,这是寓意着教会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唱诗的声音渐渐止息,那时是下午三点左右,阳光透过窗户和屋顶的缝隙洒进礼拜堂内,些许灰尘随着光线的方向飞扬。

进入教堂的大门,大门和礼拜堂之间的小花园也因往来人员较少而显得十分幽静,繁花点点、绿树森森,各种花草自由地生长着,背阴处还有了青苔。深灰色的砖墙和大门更显出教堂的历史悠久感,礼拜堂的正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红色的背景和黄色的字体十分显眼,揭示了上帝的创造和基督的救赎:“造物宏恩包罗天地,救人妙道直贯古今”。

教堂院内的树荫下一块石头上面写着“主历公元1923年”几个字,淡淡的刻痕背后,记录着老教堂开工奠基的时间,后作为砖墙而存留至今。历史上,福音堂的大院内还有花厅、鱼池。基督教于1894年前后正式传入绵竹。1923年,英国圣公会的医药传教士路景云等一行四人为传福音而修建了绵竹市基督教堂,占地300平方米。另外在福音堂大院内有一座二层楼高的木楼,用作传道和牧师的住宿楼。

为扩大基督教在社会上的影响,教会办有教会学校,大力从事近代文化教育,办有教会医院,当时名为“仁泽医院”即为今天的绵竹市人民医院。学校和医院皆因抗战停办,有的建国后收归政府。1949年起,中国基督教会与外国教会断绝关系,英国传教士被遣送回国,之后中国教会走上了“三自”道路,由本国的传道人来带领中国的信徒,文革期间停止活动。

1984年,绵竹县人民政府归还基督教礼拜堂教产,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期间,古建筑礼拜堂都大门紧闭、门锁生锈,门口堆满垃圾,昔日芳华尽失。1995年,绵竹本地的数十位基督徒联名写信跟有关部门申请,到1996年8月19日,广汉教会的陈福宽牧师被请到绵竹教会坐堂,绵竹的礼拜堂才恢复开放。

2007年7月到9月,绵竹市基督教会对福音堂老堂进行了维修加固:地面铺上了青石砖和红石砖,将四周被盐腐蚀的墙体进行了清洁处理,裂缝的椿芽木大柱用特殊的技术进行还原修补。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福音堂牌坊的大片砖头散落在地,几乎覆盖了整个小花园,牌坊上的十字架掉落,通往圣殿的小径被堵住,整个花园成了废墟。圣台的山墙和脊梁断裂、瓦片破损,教会的附属房成了D级危房,大院内的房屋无一完好。房屋垮塌后,信徒们迅速搭起了临时救灾帐篷和遮阳网,作为临时的救灾点,在那里坚持礼拜、做饭、休息和接待来访者。

2008年地震后,绵竹教会修建了新的福音堂,在绵竹市育贤路延伸段福音堂路,占地16亩,包括教堂、社会服务综合大楼、教牧人员住宿、招待所等。而民主巷的福音堂经过修缮,于2009年重新对外开放,2012年被绵竹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福音堂内仍然非常热闹,因为姊妹花川剧团租住其中,在内搭建舞台,长期演出川剧,每天看戏的戏迷络绎不绝地到来。台上锣鼓铿锵,唱念做打,台下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也算是一种传统的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