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天宝升巷
作者:唐鑫祥/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21
在绵竹市老城区,有一块外观并不起眼的街巷。它承载着数百年厚重历史,令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它的一口古井在一场大劫难中挽救了上千人的生命。它被人称为“老北京”,曾引起四川省委的关注一一它就是紧邻绵竹市人民公园的天宝升巷。 天宝升巷得名缘于巷口一个糖铺名,其确切年代已不可考。走进巷内,眼前呈V字型分出两条蜿蜒幽深的小巷。每条小巷两侧又通往各个院落,像两根分蘖的长青籐,枝蔓上缀列着无数小瓜。每个院落多则十来户,少则两三户。一色青瓦榫卯结构,若干年的古老格局至今未变。小巷人有着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譬如忠厚仁义、谦恭好学、互敬互助、注重环保、热爱生活等。每个院落不仅有四季花草、鸟语花香,更有果实累累、修竹丛生。2000年,天宝升巷曾被评为省、市精神文明院落。时任省委副书记秦玉琴曾亲自带领新闻媒体到天宝升巷深入住户家中实地考察。 若干年来,小西街口车水马龙,经常堵车。近年来,由于拆迁原因,从迎祥路口到大西门主街,可经天宝升巷中一条支巷直线穿越。然而很多人走进天宝升巷犹如进了迷宫,转悠半天找不到出口,只能求助于巷内土著。很多人路经小巷,发出无数的感叹:“城中心还保存了一大片这样的小青瓦房,好安逸啊!”有羡慕这里的居住环境的,有说这里就是老北京。 绵竹名酒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绵竹因遵道玉妃泉水脉富含丰富矿物质而出名酒,因此绵竹名酒作坊都聚集在西门。而西门天宝升巷的一口古井,就是某家酿酒作坊专用的水井。绵竹曾发生若干次大旱,市内最低洼地带井水也干涸。而西门天宝升巷的古井,地处绵竹市最高处,大旱中的古井仍是一泓清泉、清澈见底。 2008年5·12大地震,全市的供电供水设施全部被摧毁。党政领导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同时间赛跑,抢救一万多名埋在废墟下的遇难同胞。然而活着的可以没有电,但不能没有水!绵竹成立自来水厂后,有关部门以“城区水井不卫生”为由,将县城水井全部填埋。后因天宝升巷人全体反对,这口古井才得以保存。大地震后的两天内,小西门一带上千灾民排着队到天宝升巷古井取水。而井水却是有求必应,保证供给。灾民无不感叹道:“天无绝人之路,感谢上苍”。 这里的院落、古井,曾令多少侨居外地的人来这里寻根,找回童年的梦。最典型莫过于2010年春夏之交的一个上午,天宝升巷迎来了几个青年男女,推着一辆轮椅,上面坐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年轻人向人们打听天宝升巷的古井,并说他们是专程从成都赶来的,是为了圆老奶奶的一个梦。老奶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古井还在吗?”原来老奶奶曾世代居住在这里,后来迁居成都,住进被人们戏称为鸽笼的楼房。虽然居住环境比以前好了,可一墙之隔的邻居,却形同路人,居住若干年却没有留下可以入梦的记忆。 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邻里如同亲姊妹朝夕相伴、嘘寒问暖、互敬互助。事实证明,表面看最完美的,也许潜藏着致命的缺陷;而有缺陷的,却蕴藏着美好的一面。人们将老奶奶带到古井旁。井口盖着石板,人们帮着移开石板上的花草,老奶奶的儿孙们将轮椅推到石板上,用手机、数码相机围着老奶奶一阵狂闪。老奶奶轻轻地抚模着井傍盛开的鲜花,闻着那梦中的花香味;又抚模着井旁那刻满风霜烙印的青石井桩,脸上泛着久违了的童年微笑……老奶奶久久不忍离去。人们也依依不舍地送走老奶奶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