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英雄台
作者:唐鑫祥/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20    

  位于绵竹市最繁华、人口最集中的市中心广场:入夜,华灯初放,熙熙攘攘。大人小孩压悠闲的徜徉嬉戏;舞迷们合着悠闲轻盈的舞曲旋转翩翩起舞,在一遍欢乐祥和中送走一个个皓月星空,迎接明天的太阳!然而,您还记得我们脚下这片繁华之地的昔日旧貌吗?记得这里曾有巴掌大一块地方,它曾令绵竹人街谈巷议,家喻户晓吗!它就是当时绵竹县的热点地名一一英雄台。

  1965年,正值我国第二个五年计时期,全国人民掀起了向各条战线的英雄劳模学习高潮。县政府在清-嘉庆年间建造的文庙(又名圣庙)的临街万仞宫墙的基础上,建了一座高台。  台高仅一米多,面积也不过七、八十平米,台上三面玻璃橱窗。橱窗里面贴满本县和全国劳模的照片和他们的先进事绩,并冠名“英雄台”。

  县城的城中心突然增加了一个高台,且夜晚灯火如昼。对这个小县城来说,可谓是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特别是绵竹某人的先进事绩和照片“上了英雄台”,人们便奔走相告。那时的人非常崇拜英雄和劳模。入夜,台上挤满了浏览劳模照片和事绩的人群,孩子们则在台上嬉闹。

  1966年5月,全国性的“大字报”、“大辩论”开始了。挤满了参与“大辩论”的人群。人们相互指责对方是保守派,自已才是真正的革命派。盛行于“文革”初期的“忠字舞”。

  1972年,美国人家家户户都坐在彩色电视机前,关心着他们的亲人在“越战”中的实况。而我们那时穷、落后,家里仅有一台能收听中央和本省广播的半导体收音机,都还未普及。人们不管风霜雨雪,每晚吃了夜饭,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英雄台,为的是看热闹、长见识,台上和台下狭窄的街道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夜已深了,台上人已是唇焦口燥,纷纷撤走。而台下人仍余兴未尽,久久不忍离去。英雄台上厨窗内的“劳模”再也无人问津了,当初建台者的初衷早已被彻底颠复。

  1996年11月28日,绵竹县结束了2197年置县的历史,成立了绵竹市。英雄台随即被拆除,并在原址修建了市委市府向南开的大门。然而大门对着的,是一条市区最短、最狭窄(仅能勉强会车),两边是破烂小青瓦房的内南街。1999年9月28日,内南街被全部拆除,投资4000万元的中心广场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市委市府迁至苏绵大道,原址仅存两簇翠竹,象一位历尽沧桑的时间老人,幽幽地从高墙里探出头来:注视着市中心广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2020年7月28日,英雄台原址一带被扩建为绵竹市中心广场(北段)新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