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绵竹文庙
作者:殷坤才/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17
绵竹文庙位于绵竹市区东街,现在中心广场扩建工程,原绵竹工商银行侧,其所有的建筑与遗迹也早己被逐渐拆除。在老一辈人心中也只留下了些许记忆,年轻人则完全不知道了。 儒学,这是由春秋时孔子创立的,战国时孟子,荀子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学派,所以又叫孔孟之道,在中国儒,释,道并称三教。秦始皇信奉法家,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重创,西汉时,董仲舒发展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得以发展,成为历朝封建统治思想。孔子(前551 -前479)字仲尼。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弟子3000,贤人72。经过历朝历代的封赠追谥,孔子头上的封号太多了,到清代就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全国各地孔庙都是这个名号,孔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场所,也是各州,府,县官学所在地,但教学还是与祭祀场所分开的,平时学生是不能随便进出孔庙的重要场所。 绵竹有记载的孔庙儒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建于城南。明洪武六年(1374),知县陶文斌迁建于城东靠近县衙,正统二年(1438)提学佥事唐振增修,清康熙四年(1666)知县李如梃补修,康熙五十六年(1718)知县陆箕永重修,后来房屋倾圯,乾隆六年(1742)知县安洪德修建明伦堂三间,教喻王慧增修学署官舍三间于明伦堂后、乾隆四十七年(1783)教谕石常,训导李兆元重建官舍三间,乾隆五十八年(1794)教喻都唐修头门三间,嘉庆十年(1806)又同训导熊梦孚重修明论堂,道光六年(1827)重修圣庙,因训导署在崇圣祠北,出入必由戟门,于体制不合,首事唐张扶等,禀请于署东城隍庙祠购地另建头门三间,二门三间,大堂三间,科房三间,作为西学,以便出入,由东而北,南边仍与教谕署明伦堂相通,其木,石,砖瓦等费,出自修理簧宫捐资羡馀,通计用钱三百三十四千有余,这就是后来人们见到的绵竹文庙和儒学了。其实在这之前的不断增修,奠定了基础,明成化元年(1465)知县关贵增建申明亭于衙署门外西首,因年久倾圮,基址无存,至嘉庆十一年(1533)经知县李霖于衙署仪门外东首另行修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知县尹渐逵捐俸在县署侧建仅讲堂三间,学舍十五间,因经费的问题,年久无人培补旋即倒塌,雍正十二年(1735)县人徐鸿烈复于学舍鸠工修理,乾隆二年(1738)知县安洪德,更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其名为景宣书院,因张南轩先生谥号宣公故名。 祭祀孔子,开始只是在中央政府,各地没有做硬性规定,唐太忠贞观四年(631)诏下,郡邑以先儒死始此,二十年(647)令州县令主祭,从此开始,孔子的封号不断加赠追谥,祭祀的程序,规矩,用品,歌舞,乐器,曲谱,仪仗一整套繁复的程序不断完善巩固。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绵竹最后的科举考试,共中秀才十九名,正额十六名,恩广三名,同治十三年(1874)甲戍后就定员十六名,加恩广三名[恩科加广不定] ,至于乡试[省考] 在县无定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废止科举考试。清代267年间,绵竹共中得举人七十四人,其中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40-1905)间总共中举二十四人,清朝一代,绵竹中进士只有七人,道光以来仅两人,翰林,状元一个也无,武进士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仅中黄竹一人。三篇文章中君意,一举成名天下扬。一禄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写照,但就清朝以来的科考结果,也就是绵竹儒学培养人才的结果。 孔庙的核心是大成殿,因为孔子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绵竹孔庙的大成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被拆除的,新中国建立后,孔庙成为了一所新学校,绵竹瑞祥街小学,我在这里读书时,大成殿是学校的礼堂,1958年这里因为建设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合并到大西街小学,大成殿就成为了政府会议室,常委会议室,后来因修建机关宿舍楼,地盘不够而被拆除。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叔孙武说:子贡比孔子强些,子贡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可以看见墙内的一切,我的老师孔子那道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而入,就看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矣。绵竹孔庙的万仞宫墙,1958年这面墙前面的英雄台,老年人肯定不会忘记,这里是大跃进时展示各路英雄,模范的地方,英雄台背面的墙,就是孔庙的万仞宫墙,上面是王心儒老先生和他的父亲王天宝制作的彩塑,文化大革命中,这里成了造反派大辩论和批斗走资派的场所,后来政府大门修在了这里。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曲星来命名的,表示天下学士集学于此,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成了学校,也拆除了这棂星门。 戟门是明代规制,黄琉璃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旋单抄双下昂斗拱,坐落在白玉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上,台基前后踏道三出,戟门前有单孔白石拱桥五座,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戟门还在,只是破败了,现在德阳孔庙还可以见到。这是出自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这是规制。 泮池是位于大成殿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地,它是官学的标志又称泮宫。天子太学中央有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面南泮水,改称泮宫。又因孔子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成为规制。[诗经、泮水] 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泮池上一般有石桥,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绵竹孔庙别于其他孔庙的是有上下两个泮池,都有桥,从下面的泮池登台阶而上,又是一个泮池,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泮池和桥都还在。 现在到处都是小学,中学,大学,技术学校,孔庙也被彻底拆除了,五十年代修建的政府办公大楼,也被拆除了,这里即将完工的中心广场扩建工程,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走在这里,坐在这里,会想起这里原来这里就是孔庙,文庙,原来的官学所在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