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益民火柴厂
作者:殷坤才/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16    

绵竹益民火柴厂位于绵竹庆云下街150号,就是后来的血吸虫病防治所和血防所宿舍(现人民医院),厂区被大南街分成了两半,靠近太清宫,太清宫是道教场所,一部分成为了益民火柴厂,一部分后来成了南门汽车站,后来就是著名的六月雪酒店,就是现在的南苑小区。

五十年代我们记事以后见到的绵竹的情景,居民院子或临街处,到处都是糊火柴盒的妇女,特别是老年人居多,到处都是晾晒糊好后的火柴盒,这是经机器压折好后的极薄木片,需要全手工用纸张粘贴好,再贴上商标,送到厂里后再涂刷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玻璃粉粘合而成的砂皮,用以擦刮火柴,火柴头则是由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涂成,火柴梗上,涂有少量的石腊,火柴在火柴盒上砂皮上划动时,产生热量使磷燃烧,从而产生火苗。开始的火柴并不安全,在硬的东西上擦划,比如布匹,墙壁,地面上都能着火后来经改进,才有了安全火柴和防风火柴。在五,六十年代,城乡还有一种类似冰糕棍儿的小木片,一头也像火柴棍一样涂有药料,叫亮花儿 ,因为它在比较长短时间内,可以照明,引火,到处都有售卖,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后来就没有见过这种产品了。

人类社会自从诞生以来,除了对神的崇拜,最早应该是对火的崇拜,自从人类发现火以后,才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了文明的生活状态,对于火这个东西,怎么保存而人不受伤害?的确是一个伤透脑筋的事情,但人类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于是,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发明了火镰,发现了可以打火的石头,引用自然雷电产生的火,但是仍然不易保留,所以就是高度文明的今天,仍有不少民族还保留着火塘这一习惯,一是用于保暖,取暖,煮食食物,二是用以终日不熄火而保留火种,自从人类发明了火柴,保留火种的问题才真正地得到了解决。

火柴是我国公元577年,北齐幼主高恒登位这一年,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缺乏,尤其是火种,因此煮饭成了问题,宫中一班宫女神奇的发明了火柴,但也只是一种引火材料。马可波罗时期传入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被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1826年(道光六年) 英国人沃克利用胶水制成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夹在砂纸上拉动便可产生火。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柴,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马尔省的贝里亚城,1865(同治三年) 年火柴输入中国,称为洋火,自来火,中国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光绪四年) 在广东佛山创办的巧明火柴厂。

绵竹是1936年开办的益民火柴厂,开始并无机械设备,全是手工操作,1938年经理王赞乾筹建,1939年8月投产生产黄磷火柴,每十小盒为一封,十二封为一扎,六十扎为一箱,每箱7200小盒。其实绵竹建益民火柴厂时,在四川已是第三家了,第一家是1928年创建的资中益民火柴厂,紧接着是广安河街的益民火柴厂。绵竹益民火柴厂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张容光(1904.11-1994.7) 老先生,张容光绵竹拱星人,又名行照,中国民主同盟老盟员,1942年到重庆火柴厂学习三个月后,回厂担任技术员。就在此时王干青(1890-1949年) 在四川政务厅尹仲锡提携下转入政界,1922年任古蔺县知事,1942年受成都慈善堂理事长张澜聘任为普济堂堂长兼培根火柴厂主任,这个火柴厂是共产党的宣传场所,王干青常请张澜以及加拿大文幼章给工人做时事报告。王干青到培根火柴厂不久,就从徐梓乔(绵竹益民火柴厂董事)口中得知张容光在绵竹益民火柴厂担任技师,于是请张容光到培根火柴厂工作,经王赞乾同意,张容光到了成都培根火柴厂任技师兼生产股长,副主任。直到1947年6月绵竹益民火柴厂邀请张容光回绵竹担任技术工作,制造硫化磷火柴,同时制造安全火柴和防风火柴。

解放后,张容光任第二,三,四届绵竹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代表,从第二届起担任各代会副主席,曾出席川西区第一,二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担任绵竹土改工作团副团长,绵竹县检察委员会副主任,副县长,绵竹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副主席,1983年以八十一岁高龄担任德阳市政协副主席。1994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岁。

1942年食盐,糖类,酒类,火柴实行专卖,1944年货物税分局向益民火柴厂派驻厂员,火柴专卖公司成都分公司,向绵竹益民火柴厂派驻厂查核员办理专卖业务。1941年货物税条例规定,火柴税率20%,对完税火柴粘贴印花税并填发运单。1946年火柴税率调整为60%,次年益民火柴厂运销火柴318大箱,完税31,201万元。1948年火柴税恢复为20%,8月货物分局核定绵竹火柴,每大箱完税价17.21元(金元券) ,完税额3.46元(金元券)。

解放后益民火柴厂公私合营,一五期间(1953-1957)被接管,1958年下半年转为国营,职工163人,年产火柴1000多大箱,1959——1960年,益民火柴厂为盈利企业,1961-1962年两年亏损163,821元。五十年代末,绵竹益民火柴厂抽调大批骨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支援广元火柴厂的建设,由于原材料缺乏,生产费用高,连续亏损,1962年,绵竹益民火柴厂调整并入广元火柴厂,至今广元火柴厂的职工中,第二代,第三代中仍有不少绵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