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洗墨池
作者:刘世荣/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14
说起洗墨池,绵竹人都知道在大南街右侧墨池街,洗墨池在哪里?就在现今的妇幼保健院对面。当初是因大儒张南轩少年时期读书习字的地方,起初约有一亩左右,后来经历朝扩缮,至清朝时期已达三亩多。 清朝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绵竹县令陆箕永在游览洗墨池即兴吟诗一首: “城南一方尚渊停,犹复南轩旧草亭。 萍细而开池面绿,墨销风蘸树头青。 三冬已失靴纹皱,半顷长邀夕阳停。 父老犹能谈往迹,临流酹酒几人听。” 县令用“风可蘸墨”、“夕阳可邀”佳句,深情追慕一代大儒懿德高行。 《绵竹县志》也有记载哟:“洗墨池,在城南半里许,水色黝然,四季不涸。阅数百年,亭影翼然,兴波荡漾,曲槛馅池,池前榜额,池右水榭临池,池左有小亭映衬,池后有高楼远望,楼上有熊济周书写的木刻长联。” 这幅长联是还样写的:上联是:“楼前揽古,千载事陡注心头,慨东鲁诗书,西川俊杰,南朝冠冕,北伐烟尘,茫茫汉宋而还,阅几许沧桑,就当年危阁半椽,都归榛莽;”下联是:“池上兴怀,四时景翻来眼底,看春燕掠泥,夏沼游鱼,秋树鸣蝉,冬山积雪,落落颜曾以后,得这般胸次,凭此方塘一亩,具见渊源。” 那么,洗墨池主人是谁呢?他是南宋贤相张浚的长子,张栻,绍兴三年(1133)出生于绵竹,字敬夫,号南轩,张栻自幼好学,天资聪慧,颇得父亲张浚的喜欢,也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我国著名理学家,与朱嘉,吕祖谦号称“东南三贤”。绍兴十一年(1141)随父寓长沙,此后定居于长沙城南。 绍兴十六年(1146),那年张栻才十四岁,身为宰相兼都督的父亲被谗言罢官,闲居连州,张浚每天教张栻研读《易经》,讲述圣人之道,告诫张轼“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视,无益之友勿亲”。为此,张栻牢记父训,志慕圣贤,品学大进。 后来,朝中缺相,张浚又官复原职。有一天,宋高宗问询张浚:“爱卿儿想甚长成”。张浚欣慰地回答道:“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高宗大加赞许。 绍兴三十一年(1161),他奉父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张栻勤于思考,对先生所教心领神会,并将其发扬光大,时常与朱嘉,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陆游等名贤释难解疑,求同存异,多有长进,先后在湖南城南书院,衡山南轩书院,善化岳麓书院,碧泉书院等处讲学,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等皆为湖湘一带知名学者。 隆兴二年(1164),张浚受主和派排挤,朝廷决定停战,向金人割地求和,张浚再次罢官,张栻也随父罢归。 乾道六年(1170),张栻出任吏部员外郎,乾道七年二月,朝廷大开经筵,以张栻为主讲官,专为孝宗皇帝讲解《诗经》。乾道八年,张栻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后遭排挤,张栻愤然离开官场,退居长沙,一面讲学收徒,一面著书立说,或登临岳麓,或畅游沅湘,忘怀荣辱,怡然自得。 淳熙四年(1177),孝宗皇帝知道了张栻治理突出,政绩卓著,下诏让张栻还朝,进宝文阁,后又转为秘阁修撰,专们为皇帝书写和传递秘秘文稿。张栻在朝为官时,目睹朝廷奸人当道,士风日下,便几次请求离职,孝宗皇帝硬不允许,淳熙七年(1180),张栻推病请辞,才得到孝宗皇帝的允许,不久,这位理学名儒匆匆离开了人世。 宗宁宗嘉定八年(1215),朝廷追封张栻为“宣公”,世人称“张宣公”,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诏封张栻为华阳伯,进入孔庙受万众祀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