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南华宫的“望子”
作者:尹天润/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1-10
我们四川,是个移民省,明末清初,多次战乱,四川人所剩无几,朝廷多次下诏移民填川,因此,从陕西和湖广等地演绎史上几次移民大潮,他们填川后,占地为业,居住比较分散,修会馆是移民的首选“集会场所”。旧时绵竹城里有好多好多的会馆,南华宫,是众多会馆之最,绵竹南华宫,就在大南街中段,解放后变成了“绵竹面粉厂”,改革开放后,几经周折,现在又变成了“粮贸宾馆”。 南华宫是广东客家先民修建的会馆。客家先民因为躲避战乱,在唐代末至宋代末期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江西、福建,继尔发展到广东定居下来,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客家人响应“填川令”,也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广阔的西蜀大地四川安居,他们带来了古代汉人的饮食生活文化及风俗习惯,为了凝聚同乡力量,增强同乡族人的关系,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6年)在四川遍地都修建了不少的“集会场所”,来祭祀桑梓大神。在移民居住多的地方,这些场所几乎每个场镇都有。 宫殿正门是以巨型长条石砌成,高约四米,宽约三米,正门顶上盖有燕翅形门檐,檐口均以各种瓷片嵌就,檐口下面两侧,镶嵌有四个木雕宫灯,小巧玲珑,排列整齐,又饰以龙头,大小对称。门檐两侧,各塑一位手挽竹兰,神态自如的“道家”,他们的身后都有条脚踏祥云的巨龙。中央有两位道师盘膝而坐,神态和蔼,手中护着一枚方孔铜钱,两边各有一位手执利器而狰狞威武的金甲武士护卫着。正门两侧各设耳门,象是宫般双眼,在观察来往行人。 绵竹的木版年画,当时行销半个中国,作坊三百,从业者三千有多,是当时绵竹最大的一门手工业,南华宫,既然是道家盘踞地,绵竹的木版年画也是道家所创,理所当然也成为绵竹木版年画的集散地,年画行业的“伏羲会”会所就在南华宫,也是外省年画商的交易聚集地。 每年的正月十五,算是过大年开头,“伏羲会”定期在南华宫的“伏羲会所”召开行业会,各个年画作坊的掌门人都聚在这里,总结经念,表彰先进,批评乱象,惩罚不守行规奸商,当众烧毁不合格年画,提出来年行业事务,修订行规,会长宣布新年批准某作坊开发某个品种,某个规格的“货物”(年画),久而久之,作坊称为“开口子”。 每年的冬月初一,在南华宫里,各个年画作坊把各种样式“望子”都挂了出来,随风招展,飘荡起来,“望子”,就是各个年画作坊的布招,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广告招牌”,画商也纷纷踏入南华宫与伏羲会接洽,到各作坊“看货”,与作坊讨价还价,做起年画生意。 每年的腊月初一,在南华宫里,各个年画作坊把各自的“货”摆出滩子,外省画商就在南华宫里,就能看到琳琅满目,艳丽多彩的年画,选择作坊协商种类、数量和价格。 “正月十五开口子,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出滩子”成为年画的例行动作,也是“伏羲会”会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