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灵长寺
作者:殷坤才/文     来源:     日期:2021-12-23    

北有灵长寺,南有高尊寺,东有什地寺,西有侯村寺,中有县城祥符寺,这就是绵竹著名的五大名寺。灵长寺,位于绵竹兴隆镇广灵村,据清代绵竹县志记载:灵长寺,城北三十里,明崇祯十五年邑绅刘宇亮建修,康熙四十七年重修,乾隆十七年僧恒照增修。

刘宇亮崇祯十一年六月任内阁首辅,也是这一年在灵长寺附近修建了上帝宫。崇祯十三年抗清兵败被解职回绵竹,捐资修建绵竹城墙、瞰海楼等,崇祯十五年刘宇亮修建灵长寺,这一年刘宇亮病逝。说明修建灵长寺是刘宇亮计划之中的事情,因为他是被解职的明代首辅,所以清代绵竹县志不称他官职,称他为邑绅。

灵长寺占地二十余亩,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山门是石料,高达几丈,有现在三层楼房高,进山门就是天王殿,塑着四大天王,背后是铁韦驮。据清代绵竹县志记载,这铁韦驮高八尺,这个格局与现在祥符寺差不多。后面是关公殿,塑有关羽塑象,傍边站立周仓,殿内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塑像。第三重殿是大佛殿,大佛殿是有楼的,下面是释迦牟尼佛,两旁是文殊、普贤菩萨,楼上是玉皇大帝。这些菩萨都是铜身镏金。第四重殿是观音殿,又叫黄金殿,因为菩萨镏金,装饰物都是金灿灿的,四周都是金黄色绸缎做围屏,所以叫黄金殿。两廊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整个灵长寺的菩萨以铜和生铁铸成,泥塑、木雕为辅,凡铜像都是镏金的。

灵长寺环境非常好,自然风景优美,竹树成林,酸枣树、椿芽树都己成林,其中有一棵大黄楝树要八个人才能围住,大致算一下直径达四米了,比一间普通房屋还大些。银杏树也很多,有一棵要五个人才能合抱。这些树木不知要经过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的精心种植,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这也是灵长寺远近闻名的原因。特别是夏天,这里简直就是避暑圣地,善男信女、达官贵人和路过的各类人等都要到这里烧香还愿,避暑乘凉。上九会期间,灵长寺和上帝宫是主场,这广灵村一带简直比绵竹还闹热,许愿还愿,烧香拜佛,逛庙会,看大戏,看杂耍的人络绎不绝。各地商人,如做小买卖的,卖吃食的,卖小吃的,各种小商品、山货都纷纷来到这里来赶庙会做生意,要持续一个礼拜左右。

灵长寺环境清幽,宜于读书学习,清末民初这里就是学校。这里有一吴姓,吴氏三兄弟于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经麻城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成了大家族。吴氏出了一个知名先生叫吴茂生,就在这灵长寺教书,他教了很多学生,从兴隆走出去的很多名人都在吴先生这里读过书,其中最有名气的抗日英雄马嗣良将军,七四农民暴动军事副总指挥张民宽等都是吴先生的学生或受过他的教诲。解放后这里也是学校,现在五十岁左右的不少人都在这里上过学。

灵长寺作为名寺,故事传说也很多。这石山门全是大石条建成,传说这大石梁有一条缝刚好在石柱顶边,这石梁好像随时都要垮的样子,凡进寺和路过的人都要抬头望一下,下意识的躲一下,生怕这石梁垮下来砸到自已。不知是哪一路哪一位神仙路过这里见这情况,随手顺便在地上捡了一块瓦片支在这裂缝下边刚好一半在石柱上,一半在裂缝下,这石梁一下就稳固了,这山门也保住了,许多人还见过这石山门上的这块瓦片。

灵长寺被毁也是逐渐的,解放后首先不准搞封建迷信,这香火就慢慢地断了,加之学校扩建,很多殿堂被用来做教室或办公,菩萨就被推倒,1958年修德天铁路时寺庙的大树被砍伐用做枕木,到了六十年代公社架高压电把寺庙的菩萨推倒弄去换电线,弄不动的还割成几截。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寺庙被彻底毁掉了,七十年代公社修影剧院,把寺庙拆了木料运到公社去修影剧院,改革开放后学校也搬迁了。这里被建成了节能材料厂,随着工厂的改扩建,不少寺庙仅存的房屋与殿堂也不存在了。

来源:绵竹市民间艺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