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马家新碾子
作者:殷坤才/文
来源:
日期:2021-12-22
兴隆镇安仁村六组,过去的安坪村六队,这里沟渠纵横,从绵远河流下来的水到这里落差比较大,所以这里的碾房比较多,打米磨面十分方便,马家为了方便自己,同时也为了周围百姓方便,修建了一座碾房,大家都叫做马家新碾子。光绪十二年(1887),马嗣良在这里出生了。 马嗣良,字君弼,绵竹兴隆镇安仁村人。少年时就学于绵竹县第一师范学堂。后从军,任绿营兵第十七镇排长、连长。宣统三年(1911)倒戈参加辛亥革命。不久入陆军弁目及速成军官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学堂第四期,民国七年(1918)毕业。先后在熊克武、杨森、刘湘等部任参谋,师长,参谋长,陆军第二师参谋官讲武堂教官。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治部副主任。 民国二十六年(1937) 抗日战争暴发后,马嗣良赞成抗日,曾为黄炎培散发《留告四川同胞书》 ,并写有:国防我见一文,载于重庆《济川公报》 。次年他参加抗战,任三十集团军164师副师长,后任七十二军副军长,转战于江西武宁、修水一带。民国三十四年(1945),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马嗣良任四川省万忠师管区司令,不久被排挤退役还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马嗣良任成都培根火柴厂代主任,曾掩护过革命烈士王干青。马嗣良关心家乡,热爱故土,倡议、支持修建响簧泉水利工程。曾从江西寄回晚稻良种,予以推广。民国三十年(1941), 在马嗣良的倡导资助下兴办兴隆乡灵长寺培基小学,以培养家乡下一代。1951年马嗣良病逝,终年64岁。 马嗣良是绵竹人的榜样,是安仁村人的楷模,这位抗日英雄,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