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大沙包
作者:宋兴海 何毓华/搜集整理     来源:     日期:2021-12-18    

相传,三国时绵竹就有一条茶马古道通往藏羌地区,这是一条繁忙而又热闹的商贸通道。东通绵阳,南通德阳、广汉,直达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绵竹可通安县睢水,阿坝茂县、松潘,并达西藏。在通往茂县、松潘的这条人力运输路上,做生意的人特别多,你来我往,昼夜不息。有的商人把茶叶、盐巴、酒、菜、油等商品运往藏区,折返时又把藏区的花椒、药材、牦牛等山货运往川內各县。他们都是靠肩挑背磨,走一走,歇一歇。大沙包(今位于兴隆镇川木村二组),成为商人在此歇间的地方。大沙包又高又大,沙包上长有椿芽树、酸枣树、杨柳树和杂草等,远看就是一座高大的山,郁郁葱葱,春意盎然。在大沙包的顶上有一棵酸枣树特别显眼,树高数丈,树围要十来人才能相围,覆荫数百平方米。

两个做生意的人曾在大沙包歇间冲壳子,一个是徳阳人,一个是绵竹人。德阳人说:“德阳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云里头,若不相信,二十里路上还有个黄许镇。”绵竹人说:“绵竹有个大沙包,爬了三天三夜才爬到半中腰,中间要不是有个卖野饭的,饿得人打偏偏(飘飘)”

大沙包是川西坝子上非常出名的地方。在它的脚下200米处,长眠着一代名将,流传着一个既凄美而又悲壮的历史故事。公元263年春,魏相国司马昭,阴谋代魏,欲以灭蜀建立功勋,召集亲臣商议伐蜀之事。多数亲臣认为不可,只有司隶校尉钟会同意伐蜀。司马昭伐蜀的理由是:姜维大军虽然屯于沓中,但蜀汉的都城空虚,加上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黄皓,政事日衰,正是对蜀用兵的最佳时期。倘若派一支军队在沓中牵制住姜维,另派一支军队径向骆谷袭取汉中,其剑门关头的蜀军,势必人心惶惶,难以固守。加上刘禅昏愦,又出现边城失守,蜀汉中心成都,必然大震。其灭蜀之日,则指日可待矣。

司马昭分析的情况是切合实际的,是为魏将攻蜀订下了一条主要战略;牵制住姜维大军,以快速之旅奇袭蜀汉的险关要隘;以夺取蜀汉的首府成都为最终目的。

为麻痹蜀汉,钟会又向司马昭献策:命令青、徐、兖、豫、荊诸州造船,摆出要大举伐吴的架势,用“声东击西” 之计,以保证袭取蜀汉的成功。司马昭听罢大喜,依其策而行事,从而使司马昭的战略布置更完善,得以实施。司马昭下令,镇西将军邓艾率部进攻沓中,牵制姜维大军,使姜维在钟会袭击汉中之时,无法用兵救援蜀汉守军。司马昭为确保万全又派雍州刺使诸葛绪率兵三万,至武街、阴平一带,协助邓艾阻挡姜维东进。致使蜀军处于钳型包围之中,一有行动将受到左、右翼的攻击。

钟会统率12万大军,一路出斜谷道,一路出子午道,一路出骆谷。三路并进,直逼汉中。

姜维得知钟会将要大举伐蜀的消息,急忙派人至成都上表,请求刘禅派兵把守阳安关囗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可惜姜维的表奏被黄皓扣押了。

公元263年9月,在钟会进兵攻取汉中的同时,邓艾、诸葛绪和天水太守王,分三路进攻沓中。姜维机智过人,识破了魏军的行动之方略,乃率军东进汉中。在途中,闻知阳安关头已被钟会占领,大惊,于是率部退至剑阁严加防守。由于姜维行动迅速,使司马昭预定的灭蜀计划,暂时落了空。

当钟会大军抵达剑阁时,蜀军已做好了防守准备,钟会屡攻不克,只得与姜维对峙于此。

钟会担忧粮草难于备足,准备还师之时。一路跟踪追击姜维的邓艾军队,也来到了这里。邓艾见钟会受阻,久攻不克,面临原定作战计划难以施行的艰难状况,邓艾另设计了一套作战方案:决定在阴平桥头,选一万精干士卒,携带劈山开道之具,从阴平穿越险阻,绕过剑阁,奇袭成都,并把这一作战方案,快速密报司马眧。司马昭批准了这一奇袭计划。同时,立刻派使者至邓艾军中宣读,迅速实施,一旦成功,必将重赏。

阴平在岷山山脉摩天岭之北。地势极为险要。早在公元229年,诸葛亮平定阴平、武都后,认为“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因此,在这里设有哨所,从阴平经汉德、阳亭、江油再到涪城,是直达成都最近的一条线路。这条路线绕开了剑阁险隘,从而也绕开了蜀汉的主力军。邓艾的这个作战方案,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的奇计。可是,从阴平到江油这一段道路,异常艰险,有许多地方人迹罕至。因此,从阴平偷袭成都,能否成功,尚不得知。

公元236年10月,邓艾率领精兵一万,从阴平登上摩天岭,凿山开道,遇水搭桥,行军于无人居住之地,艰难地行进了700多里,历尽了千辛万苦。士兵们的衣服褴褛,面容憔悴,饥渴劳累,苦不堪言。一日,遇一深谷,欲进无路,欲退不能,个个望谷兴叹。面临绝境的邓艾,把心一横,裹上披毡,顺藤曼翻转而下。士兵们见主帅如此壮举,纷纷就地取材,釆野藤制绳,仿效主帅,攀缘而下,许多人坠入深谷,伤亡极大。事后,邓艾率领余众,抵达阳坝后,突然发现有蜀军数千人在此扎营。邓艾部再一次面临绝境,退不能退,进有守敌。邓艾号召众兵:“惟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战,方有生还之希望。”士兵个个皆抱死志,无不以一当十,以霹雳之势,进攻正在营地休息的蜀军。蜀军以为这是蜀之后方,毫无戒备,顷刻之间,大败。其蜀军首领田章被俘,投降邓艾,邓艾军队初战告捷。命令兵卒在蜀军的营地里吃饱喝足后,穿上蜀军军装出击青川,直取江油。在邓艾奇袭江油关蜀军时,江油守将马邈,毫无抵抗准备,措手不及,投降了邓艾。邓艾军伐蜀,取得了第二次胜利,并且士兵人数大大增加。

当刘禅得知魏将邓艾偷袭阴平道长驱之入,已深入蜀中涪城附近时,惊慌不已,群臣束手无策,刘禅只得急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兵拒敌。而此时的邓艾军队已出了江油,占据了涪城的险要地形,在阔地列兵布阵以待。

诸葛瞻的蜀军与邓艾的魏军相遇于涪城附近时,大战一场。诸葛瞻前锋失利,只得退保绵竹关,形成两军相峙局面。邓艾之子邓忠率部进攻绵竹暂时失利,向邓艾进言:“贼未可击。”邓艾勃然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要斩邓忠、师纂。众将士皆大惊失色,力劝邓艾“缓刑” 。此后,邓忠、师纂为建战功赎罪,率士兵拼死向蜀军进攻,终于打败蜀军,诸葛曕及其子诸葛尚皆战死于绵竹关。

蜀军在绵竹被歼,邓艾得以长驱直入。刘禅听谯周的话,只好投降。同时,派使者传旨,令还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姜维接旨后,又急又气,病死于军中,蜀汉至此灭亡。时为公元263年冬。邓艾在灭蜀之后,觉得兵卒都很疲惫,短时内不宜再战,便抽出陇右兵和蜀兵各二万,在蜀煮盐冶铁,补充军需,还造了些小船,准备在时机成熟时,顺长江而下,一举灭吴。很可惜,钟会等人,为争功而忌能,诬告邓艾谋反,使这个为魏、晋作过重大贡献的战将,在公元264年冬,被无辜杀害了,时年67岁。邓艾父子被杀后,葬于本文所述大沙包200米处。到司马眧代魏称帝,建立晋国以后的公元267年,才宣布为邓艾平反昭雪。

这个大沙包原来早于三国时期就已形成,它位于沱江上游的官河支渠,灌溉良田万亩,它的中段有一个十家埝的分水口,每年淤积严重,岁末人工掏淤。这样年复一年,堆积而成,因此得名大沙包。后因大搞建设取沙现已不见当年的雄姿。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