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鸳鸯湖
作者:彭忠富/文     来源:     日期:2021-12-17    

鸳鸯湖位于绵竹市遵道镇、九龙镇沿山公路交汇处。说是鸳鸯湖,其实跟鸳鸯一点关系也没有,湖里没有鸳鸯戏水,甚至连鸳鸯的羽毛都看不到一片。鸳鸯湖实则是两个紧邻的山区水库,遵道的称为陈家湾水库,九龙的称为团结水库。两个水库修得如此之近,肯定会有人不解,这不是浪费资源么?其实这就是属地利益使然,遵道、九龙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各用各的水源灌溉,彼此自然相安无事。

年年风调雨顺,那只是我们的期盼,上天可不管我们用水的轻重缓急。要么就倾盆大雨不依不饶,要么就滴雨不见望眼欲穿。靠天吃饭,这是传统农业的宿命。要想不让老天爷卡脖子,就得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水库或山坪塘,蓄水灌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鸳鸯湖大坝的缓坡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公元1964年,陈家湾水库修建落成。”屈指算来,距今已经54年。经历过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礼,经过整修,如今水库仍然发挥着蓄水灌溉的作用,这真是一个奇迹了。

站在水库大坝上放眼望去,一片片的都是梨树、猕猴桃树,满眼尽是绿意。而点缀其间的则是白墙灰瓦的民居,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一直蔓延到遵道场镇上。在沿山公路上的牌坊上,隐约可见“玉妃矿泉祝第十八届梨花节圆满成功”的字样。玉妃泉是中国名泉,是中国名酒剑南春的主要酿造水源之一。水是酒之魂,如果没有玉妃泉,光凭着那些传统酿造工艺,不一定就能诞生剑南春或绵竹大曲。喜欢饮酒的人都知道,绵竹酒只要挑过绵远河或者石亭江,就醇香扑鼻,让人馋涎欲滴,这应该就是水土的缘故了。

在那些民居的粉墙上,还能依稀看见一些五彩缤纷的画图,那就是绵竹年画了。年画是驱凶避邪、祁福纳祥的民间艺术,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载:“竹纸之利仰给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当时绵竹县有大小年画市场。小市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约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腊月三十为止。绵竹年画除行销云贵川陕外,还远销至印度、缅甸、越南等地,已经成为了绵竹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的绵竹年画,早已经摆脱了门神的窠臼。新一代的年画艺人们,跳出了传统年画只能画在纸上的束缚。他们以年画元素为根本,创新年画载体,将年画用丙烯颜料画在了农家的粉墙上。在孝德年画村、九龙清泉村、遵道棚花村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处处可见墙体年画。它们五彩斑斓、争奇斗艳,跟粉墙碧瓦、油菜麦苗浑然一体,让人穿行其间,犹如画中畅游一般。

陈家湾水库三面是坝,一面临山,湖光山色,浑然天成。水库背靠鹿堂山,紧邻玉妃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整个绵竹地区都不多见。站在大坝上向远山眺望,鹿堂山婀娜曼妙的身姿一览无余。绵竹前山都不高,从金花到汉旺,一路绵延逶迤,看不出一点崇山峻岭、重峦叠嶂的模样。九龙的跑马岭、白云山我都上去过,虽然耗费了不少时间,但总算成功登顶了。这样的山岭是亲民的,谁都可以爬上去。它们不像藏区那些巍然耸立的雪峰,只留给我们一个冷冰冰的背影,让人只可远观,只可喟叹,只可膜拜,进而将其奉为神明。在水库的对面山坳处,可见一排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群,这就是仙居岭山庄了。上次省市散文学会的文友来绵竹采风,我们曾在那里用餐,涮火锅,喝酒。晚上又在坝子里烧烤,直到夜深尽兴才下山散去。

清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两家互谅互让,一时传为美谈。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样的胸怀只有参透人世沧桑的大家才说得出来。那些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们,那些恨不得将所有好处捞尽的饕餮之徒们,也许临死也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如果人与人或团体之间都懂得谦让,懂得共享资源,也许就不会有鸳鸯湖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