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马跪寺
作者:冯再光/文
来源:
日期:2021-12-13
遵道镇马跪村一带山峦起伏,峰峰叠翠,在这众多的山峰中,有座古时叫赛金山的小山。此山虽不高峻奇拔,然而树木浓密,溪涧幽深,景色十分诱人。传说山中有很多珍兽栖息,林里常有百鸟吟鸣,连天下最美的凤凰也喜欢来这里筑巢繁殖,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凤凰山,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叫马跪寺。虽然马跪寺毁于民国初年,但如今当地人谈起马跪寺的时候,仍然兴致勃勃。因为,关于马跪寺,有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 隋朝时,有个高僧叫法净禅师,到绵竹游历时,见遵道凤凰山风水上佳,便在这里驻足悟佛,撰著佛经,同时为朝山者讲经说法,劝善布施。黎民百姓都很敬佩法净禅师的德行,有一天,一位当地有名望的乡贤看见法净禅师住在低矮的破庙里,生活十分清苦,便提了个建议:大家一起凑钱为法净禅师建个像样一点的庙宇。乡亲们一听立即响应,方圆十里的老百姓二话不说,尽其所能把钱捐了出来。这位乡贤当仁不让,自告奋勇牵头主事,并请了两个当地有威信、守信用的人分别管钱管帐,将一笔笔捐资详细记录在册,以便日后把捐款者姓名一一刻在功德碑上。外乡人听说要为法净禅师在遵道山建寺庙,也纷纷前往,慷慨解囊。不到一年半载,筹集的建庙善款便绰绰有余。随后,乡里乡亲请来风水先生,把寺庙地基选在赛金山山脚下一片坪坝中间,又请来精工良匠,择吉日破土动工,开始修建寺庙。经过两三年的辛勤努力,一座规模不小,气势雄伟的寺庙便拔地而起。由于地处赛金山,法净禅师便顺乎自然,将寺庙取名为“赛金寺”。寺庙建成后,各地禅宗接二连三来此道贺,百姓也源源不断地谒山拜佛,顷刻之间,赛金寺香烟缭绕,佛事兴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赛金寺香客云集,特别热闹。乡民为了接待山高路远的香客,有钱的赶紧着手开了大中型客栈,没钱的也向亲戚朋友借钱办起了小餐馆。山乡也因此繁荣起来,家家户户都受益不浅。从这以后,遵道仙山儒释道和谐共处,乡村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么,这个“赛金寺”啥时候变成“马跪寺”的呢?这就要从隋朝蜀王杨秀说起。这杨秀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四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隋朝建国,杨秀被父皇立为越王,过了一阵子又徙封蜀王。巴蜀农业发达,是国之粮草基地,蜀王的责任更显重大,鉴于此,文帝又派了能臣元岩为益州长史,辅佐杨秀治蜀。历史上的杨秀是个奢侈浮华,追求享乐之人。他经常违犯制度,超越规格,车马服饰,均比照天子所用样式添置。元岩到益州为官后,法令严明,治蜀功高,官吏和百姓都很崇敬。杨秀惧怕元岩的正直、耿直、才干和为人,所以常依循法度办事,也为蜀中民众做了一些好事。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元岩心力交瘁,死在官任上。元岩死后,蜀王杨秀从心所欲,渐渐地到了违背法令的地步。他父皇(隋文帝)说:“元岩如果还在,我儿子怎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于是准备继续派人辅佐并遏制杨秀,但是,选来选去也选不出合适的人。 却说杨秀也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无能治蜀,还是急于想找个有能力的大臣帮助自己管管事,自己也好无拘无束贪图享乐。一天,他得到禀报,说绵竹遵道山有个高僧叫法净,长得仪表堂堂,为人刚正,且饱读经书,有治国之能。杨秀一听便叫差拐子传令,要法净去见他。 那知道,法净禅师根本无心做官,而且早听说杨秀其人品性顽劣,说啥都不愿意辅佐他。法净禅师推辞说:自己是出家之人,不问尘世,加之年老多病,难担大任。蜀王先后派了三批人马去绵竹赛金寺都没有将法净禅师请来,感到王权受辱,于是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去绵竹遵道山,并放出话:法净若再不禀应,当问罪斩首。 且说蜀王杨秀身着龙袍,乘坐龙骖,百余随从跨上战马,打起龙旌,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不到半天功夫就到了绵竹境内,绵竹县令及一群小官员一听蜀王驾到,早就跪在城门外接驾,他们一听蜀王是去遵道问罪法净禅师的,个个胆颤心惊,不敢耽搁,旋即把蜀王带到了赛金寺。法净禅师虽然不愿辅佐杨秀,但佛家对造访者都一视同仁,视为施主,当然也不失礼数,他在庙门口见到蜀王,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阿弥陀佛……”就在这时,所有战马面向法净禅师齐刷刷跪在地上,所有兵卒都从马背上摔了跟头,他们大惊失色的同时像得到命令一般,竟然也齐刷刷下地在战马旁长跪不起。蜀王一见此情此景,惊得目瞪口呆,哪还敢对其问罪。不但如此,杨秀也屈尊跪地拜见了法净禅师。法净禅师驱步上前将蜀王扶起,施礼将其请进寺内,他一边陪同蜀王叩拜各殿佛像,一边向蜀王讲解千佛名经。待蜀王拜佛完毕,法净沏了遵道山的上等禅茶,请蜀王品尝。 蜀王呷了一口,说道:“此茶甚好,但世间百物,样样皆美。比如酒,饮后若仙,烦愁尽消。而佛门清苦,难享天下万福,岂不惜哉”? 法净施礼曰:“佛法乃自省之法道,佛门是劝众生去恶从善之净域,天下万福,全在其中,何惜之有?” 蜀王又道:“仅以一庙之功德何以救世?若辅佐我统千军、领万户、问百事,岂不功德圆满”? 法净淡淡一笑,答曰:“庙小也可普度众生,与蜀王治国、救民于水火同理。贫僧不敢讲功德圆满,而今生素愿足矣。” 杨秀知道法净禅师一心向佛,不可能破例返俗。只得恭恭敬敬地向法净禅师请教了一些当地民风民俗和禅学后便悻悻打道回府了。这赛金寺因蜀王杨秀造访,一时间声名远播。 到了宋代,赛金寺更名为隆平寺,是何原因更名,史书没有记载,后人也无法讲清楚。但马跪寺的得名,《绵竹县志》是有记载的:“隆平寺有僧法净。蜀王秀闻其名而召之,托疾不往,王怒欲加罪,马至此跪不行。后因以名寺”。而民间至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明朝张献忠剿四川时,隆平寺惨遭毁坏……清康熙二十年复修寺庙,因蜀王跪拜法净禅师的故事在蜀中广泛传播,于是又将隆平寺更名为“马跪寺”。清代时期的马跪寺占地二百余亩,四十八重殿,当时是全国有名、规模宏大的寺院之一。 马跪寺的历史悠久,远近驰名,历朝历代都有名士的诗词楹联遗迹。由于战乱,很多珍贵的文物与文本已经失却,然而,幸好还有清代绵竹诗人赵敦彝和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的诗句尚存。 赵敦彝诗云:“蜀主求贤急,西峰访惠能。人来黄叶寺,马跪白头僧……”。 李调元诗曰:“神境清如此,灵山实在斯,王来惊马跪,佛去化鱼池……” 虽然古刹已经不在,但仍有遗址可寻。法净禅师不畏王权,慈悲为怀的德行在佛俗之间都受到尊崇,至今,蜀王求贤马跪寺的故事也被乡人讲得津津乐道。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