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鹿堂治
作者:彭忠富/文     来源:     日期:2021-12-13    

周末,在山民老廖的引领下,我们去拜谒遵道登仙台,也算沾点仙气。绵竹西山,唐代诗人王勃赞其“盘基跨险,列嶂凭霄,飞泉瀑流,绿树玄藤。”吴融在《绵竹山》中吟道:“绵竹东西隅,千峰势相属,压东巴,绵延罹古蜀……”绵竹沿山风景绝佳,不亚于青城峨眉,自古就是道家的活动中心之一。严君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留下一座宏伟的严仙观,至今四季香火不绝。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博通五经,潜心研道,闻巴蜀地区巫风盛行,民风纯朴易于教化,便入川布道。初居阳平山,并以此据点创五斗米道。张道陵当时的宗教势力主要集中在蜀中一带,他把自己的势力所及分为二十四治,这是管理教民的核心机构,也是二十四个传教点,每一“治”还设有“祭酒”等教职人员主持教务。张道陵以阳平治(今四川彭州)、鹿堂治(今四川绵竹)、鹤鸣治(今成都大邑)为传教中心,阳平治最大。其中鹿堂治传为西王母之女琼华夫人的治所,登道观是其主要道场之一。可以想象,在东汉五斗米道兴盛时期,四里八乡的遵道乃至附近山民,会在某个固定日子,聚集在鹿堂山下的登道观里,跟随祭酒诵读经文、向神像膜拜等,从而在内心为贫苦的岁月种下一丝儿希望。

据老辈人说,登道观是遵道一个标志性古建筑,山门上刻有“登道观”三个大字,前边修有太平池,山门右侧修有一道“一洞天”的圆门直通同乐春茶园。走进山门,可见一个十分雄伟的古戏台,台前有一个能融纳上万人的大坝,大坝右侧修有一个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古建筑戏院,名为“民众集合场”。庙内设有灵官楼、东岳楼、玉皇楼、三星殿、娘娘殿、积善堂、十殿阎君等,计十层神殿,庙宇雄伟、香火旺盛。据传说,庙内十殿的“鸡脚神”,每到天擦黑都要偷偷溜出庙门,来场镇上小吃店吃汤元。店主晚上收摊,数钱时发现有冥币,他才想起经常有个伸着舌头的怪人到他汤元店内,想来这就是鸡脚神了。

鹿堂治也好,登道观也好,遵道观也罢,都说明历史上道教在遵道是非常兴盛的,也说明遵道山水秀丽,是道家理想中的修炼之地。可惜沧海桑田,曾经是天师道核心传教点的鹿堂治,曾经显赫一时的登道观,居然连一点道教影子也看不见了。而与之毗邻的严仙观,却依然矗立在武都仙镇,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好在据遵道土著讲,观山上的登仙台遗迹还在。绵竹人常揶揄别人,这个东西硬是好吃啊,吃了你要登仙!可见在绵竹方言中,还是保留着一些道家的遗存的。

在登道观遗址上,修建了遵道老年活动中心。观山就在其后,观山得名,估计也跟登道观有关。观山有大小观山之分,小观山距离北面大观山56米,独立成丛,丛组成石林。可惜规模太小,无法跟云南石林、兴文石海相媲美,但对于遵道来说,也算是难得的一处所在。组成小观山的众多砾岩统一排列于东南方向,与龙门山走向一致,让人能够感受到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力量和方向。这里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更是古地层书页上的古文字,我们可以借此解读亿万年前本地的气温、生物链以及沧海桑田的诸般变化。小观山绵延二三十米,随着山势蜿蜒起伏,那些砾岩随意地矗立着,就像是人刻意地摆放在那里似的。如果整座观山都是这样的砾岩石林,那么其蕴含的旅游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我们沿着砾岩石林的尽头上山去,前面居然还有一片梨树林。这些梨树横成排,竖成行,排列得整整齐齐,显然是人工栽培的。不过这些梨树似乎没有嫁接过,它们肆意地生长,已经跟山上那些野生的杂树没啥两样,仅存绿化功能而已。梨树林间有一些水泥浇筑的石桌、石凳,显然经常有游客上来。老廖就住在山脚下,他说直到汶川大地震之前,他每年都会上登仙台玩耍,上面有一块天然的大石板。地震以后,年纪大了,来得少了。其实我估计,不只是老廖,其他人也来得少了。上登仙台的山路已经被那些藤蔓完全遮挡住了,我们需要小心地绕过那些荆棘,才能朝前挪动步子。后来老廖在路边找到一根木棍,边走边拍打那些藤蔓,这才为我们开出一条路来。砾岩到处都是,当地人称其为癞疤石,倒也形象。不过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像小观山那样,已经发育成石林。最终,我们也没有登上登仙台,那块坪地周围全是荆棘,根本无法拢身。

各地登仙台多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通过登仙台羽化飞升了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一种哲学思想,没有几十年的反复领悟,我们是无法参透其中玄妙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修行或做事,遵守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那么这辈子肯定就不会留下遗憾。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