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龙凤村
作者:殷坤才/文     来源:     日期:2021-12-12    

1970年9月16日,我与同学吴邦友一起申请来到了绵竹遵道公社十三大队,老吴在一队,我在六队,开始了务农的生涯。因是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一切“封、资、修”的东西统统取消。这十三大队原名龙凤村,当然不能叫了,但是不论叫什么,总之还是原来的地方。这里真正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令我不解的是,从我下乡起至今,这地方为什么叫龙凤村,仍然没弄明白,走访了许多人的回答,一直叫龙凤村;因为清泥沟上有一座桥叫龙凤桥而得名,至于为什么不明白。

1971年我在十三大一队王家院子办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人多与乱砍乱伐竹林树林,投机倒把有关,这个学习班,白天劳动、晚上学习,交待认识问题。当时部队正修公路,有一条河沟因在一队的地面上,部队上给了一部份材料、工资、粮票补助,叫大队上修,刚好学习班全是青壮年人,就把这事给做了。当时修桥的石料,正是龙凤桥的材料,原来这龙凤桥于1958年就毁了,不能通行,这次正好将材料用上。

近来,我四次前往龙凤村,一是了解龙凤村的来历,二是看一下龙凤桥旧址,三是看望一下老乡亲。结果虽不十分满意,但是见到了龙凤桥旧址,照了照像,原来这是当地一欧姓人家修的。听说过去桥旁还有一龙凤庙,有石碑、有桅杆,看来肯定有来历和故事的。现在村民还自发在村道旁重修了龙凤庙。我去看了一下,不知什么原因,这庙虽小,但供的神、佛不少,各种仙、佛,奇怪的是,有送子娘娘,还有送子土地,我这是第一次看到。看来送子土地、送子娘娘可能是一对夫妻。这庙里有观音,还有老君,他们是怎么同庙的,我的知识还解释不了,但我想,这反映了大家朴素的心理状态。不管他神佛、道教、佛教,只要能保佑大家都供上吧。离十三大队不远就是十四大队,高安村,现龙凤村,高安村已合并成一个村,就叫高安村。这高安村有一高安古寺,现住有僧人,清泥沟发源地也在高安村,现还有遗址龙凤庵存在,看来龙凤村的青泥沟上的龙凤桥定是有来历的。

尽管对龙凤村和龙凤桥的探访不能满意。1981年地名普查上也只记载了一条,龙凤村因青泥沟上有一龙凤桥而得名。原来这龙凤桥是有来历的,这青泥沟发源于高安村的山沟,这山沟与鹿堂山相通。这龙凤桥原有两座桥一拱桥,一座平桥得名龙凤桥,旁有一土地庙,供有送子娘娘和送子土地,香火十分旺盛,人们有求必应,求子得子,求女得女,因而取名龙凤村。现高安村青泥沟的发源地仍有龙凤庵遗址,遵道十六大队,现坪安村仍有一座拱桥,一座平桥存在,与龙凤村的桥一模一样。只是时间上晚了一些,但求子、求女的缘故是这龙凤桥、龙凤庙、龙凤庵、龙凤村的真正来历。不论原因如何,龙凤村是我一辈子怀念和留恋的地方。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