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金花寺
作者:彭忠富/整理
来源:
日期:2021-12-10
绵竹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寺庙众多。据民国八年版《绵竹县志》载:“绵竹就有寺庙百八十处,僧徒至今有二百余人云。”绵竹不少乡镇的得名,都跟当地寺庙有关。譬如什地镇有什地寺、下什地寺,齐天镇有齐天庙,孝德镇有孝德观,汉旺镇有汉王庙,九龙镇有九龙寺,金花镇则有金花寺。这些寺庙在历史上香火盛极一时,可惜经过沧海桑田,大多只剩下了名字,金花寺也不例外。 金花镇是新中国成立后,绵竹新建的一个山区乡镇。1954年4月,从遵道乡划出三江、龙庆、凤凰3个村,土门乡划出吉祥村,广济乡划出新建、石峡村,合并组建了金花乡。因境内有金花寺,故名金花乡。民国八年版《绵竹县志》载:“金花寺,在城北四十里,建自明季,清乾隆五十一年重修。”不过对于金花寺具体是个什么样,县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按汉地寺庙通常的格局是这样的: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西侧主要是禅堂。 不过金花寺的格局却跟一般的绵竹佛寺不同,按照《金花乡志》载:“入寺门灵官楼矗立;楼后夫子神彩身而坐:迈进宇屋老君爷现;过老君殿,见大佛真神;进而入庙底深处,一尊着彩衣金身的金花娘娘庄重地静坐于主位。”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最有名的是王灵官,通常用来镇守山门。夫子自然是孔夫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君是老上老君,道教始祖,按照《西游记》的说法,三皇五帝都是他的徒弟,如来孔子也不例外;大佛则是如来佛祖。可见,这金花寺很有特色,儒释道三教并存,不论你是什么信仰,进寺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偶像,都得给寺庙贡献香火钱。 除了儒释道以外,金花寺还供奉了“金花娘娘”,这也是金花寺的由来。先有金花娘娘,后有金花寺,寺庙是用来纪念金花娘娘的。其实这不奇怪,很多寺庙都会供奉本土的神佛,譬如什邡钟鼎寺的蓥华祖师,绵竹白云山雷音寺的白云祖师、武都严仙观的严君平等。再说县城的祥符寺,不也将能海法师、清定上师归为了神佛行列,接受信众的朝拜么?说起这金花娘娘,还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刘秀在绵竹留下了很多传说,譬如清平的东宫寺、汉旺镇的太子宫、玉泉镇的圣母泉等。这些传说,都讲到了刘秀蛰伏绵竹期间,受到王莽追兵的穷追堵截,每一次都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化险为夷。金花娘娘的传说也与此类似。 据父老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了皇帝。刘秀起兵讨伐王莽,被杀得大败,逃到了金花仙佛山这个地方,山下追兵紧紧跟随。正在危急关头,看见一位村姑在山中砍柴,旁边还有一院茅屋。刘秀向村姑深施一礼道:“请问姑娘芳名,我起兵讨伐王莽,被追兵赶到此地,求你搭救刘某。”村姑回道:“我姓杨,名金花,家中只有一老父,靠砍柴、采药维持一家生计。我知道刘公子是帝室之后,兴兵打倒王莽这个狗皇帝,让百姓过上平安日子。”金花回家拿出一套父亲的衣服,动手刨开一大堆新砍的柴禾,搬开一块石头,现出一个石洞。金花对刘秀说:“公子请换上老父的衣服,进洞暂避一时,待我来应付追兵。” 没有多久,追兵也赶到了。一个凶巴巴模样的将军问道:“你这女子,可曾看到一个受伤男子逃到此处,抓到此人,我们重赏你。”金花答道:“是看到了一个受伤的男人,但是被老虎追得掉下了山崖,恐怕早已粉身碎骨了吧。”一队士兵爬上山顶,往下一看,真是万丈深渊,树枝上还挂着血衣。士兵们向将军报告了情况。将军还想派人到悬崖下查看,突然间从山顶传来虎啸,群山回应,震得人心胆俱裂。将军下令,全部撤退。原来金花将刘秀藏进石洞后,飞跑到山顶,将血衣丢到悬崖下。 刘秀从石洞中出来,向金花深施一礼,“姑娘,救命之恩,永世不忘。如能恢复汉室江山,您就是汉朝金花皇后。”金花说:“刘公子不必如此,救人于急难之中是我应该做的,何况你也是为了百姓。“说罢,将一些干粮送给刘秀。 后来,刘秀消灭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刘秀当了皇帝,即光武皇帝。他不忘金花姑娘救命之恩,于是派钦差到绵竹来迎接金花到洛阳,欲封中宫皇后。钦差到了金花后,才发现杨金花已经去世了。经过一番查访,钦差了解到事情的始末。原来杨金花救了刘秀之后,不久,老父也因病身亡了。当地一个叫麻德彪的恶霸,垂涎金花姑娘的美貌,谎称金花父亲欠他一百两银子,要求杨金花父债女还。麻德彪派手下将杨金花抓到家中,威逼金花要么还钱,要么就给他做小老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着看守睡觉的时机,金花挣脱绳索逃到仙佛山中,不幸掉到一个山洞阴河里身亡了。 钦差回洛阳后,向皇帝刘秀禀报了事情经过。光武帝听了悲痛不已,立即下了一道圣旨,修建一座金花寺,供奉金花娘娘,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代皇上祭祀。金花寺山门距离石亭江五十米,有金花古索桥横跨石停江上,江中流水清清、千秋鱼跃。民国六年(1917)冬天,邑人黄尚毅曾经陪着绵竹县知事王岳生到金花寺点验民丁。黄尚毅字仲生,世居绵竹东河坝街,是清末绵竹县拔贡、举人。京师大学师范科毕业,曾师事杨锐,对经史有研究,特别专心诗文。在金花寺逗留期间,黄尚毅有感而发: 山泉鱼自跃,山树鸟呼群。露积黄金麦,波翻赭石纹。 忘机心自适,即境事多欣。一炮如雷震,春回黍谷云。 风景开心目,烟村入几家。飞桥过铁索,古寺宿金花。 挟纩铺山茧,传餐割野豝。然薪代明烛,暖卧想荣华。 晨起看山色,峰明雪照人。丹黄霜后叶,细腻水中鳞。 楚泽歌渔父,周宣纪料民。干戈争未息,搔首问苍昱。 暖屋烘笺纸,寒孩背炭笼。负薪原子职,拥树动吾衷。 父母心皆有,英雄斗未终。啼痕满天下,抚尔泣人穷。 江山如此好,何必羡西湖。坐入人贻笑,颠隮众赖扶。 千家成聚落,百里控边隅。爽气朝来挹,心游此卜居。 通过黄尚毅诗句的描述,我们可大致了解民国时期金花寺周围的民风民俗和物产。譬如物产有细鳞鱼、玉米、煤炭、山腊肉。习俗则是以火把代替蜡烛,穷人孩子背炭等。面对金花寺周围的山川秀色,黄尚毅由衷赞道,“江山如此好,何必羡西湖。”此外,在诗中黄尚毅特别提到了金花寺前的铁索,如果把金花寺及铁索桥保留下来,此地还真是游玩的好地方。 可惜金花寺庙宇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现在的金花镇政府和镇中心小学都属于金花寺庙址,学校大门内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卧式石牛和重修金花寺的石碑。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