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先有云盖寺,后有云盖村
作者:冯再光/文     来源:     日期:2021-12-02    

金花镇云盖村地处石亭江峡谷山口,河畔一山岩形若灵猴,名曰猴子岩,河对面便是什邡高景关。此关险峻雄奇,是李冰之子李二郎火烧象鼻山,引石亭江水灌溉什邡、绵竹两县数十万亩良田的治水遗址,至今,当年烧山凿石痕迹依然可寻。从云盖村朝石亭江俯瞰,一道分水堤横跨山口河中,此堤俗称“大平梁”,其作用是将石亭江水分流到朱、李、火堰,而这三道堰所分的水流比例,也是历朝历代两县官方及民间共同协商的结果,这种办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大平梁”的分水作用及其朱、李、火堰的水利灌溉功能,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说起这云盖村的得名,就须说说康熙年间此地建成的一座寺庙——云盖寺。

关于云盖寺的由来及其得名缘由,又有一个故事。

据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他们一路杀戮,来到绵竹金花山一带。老百姓深知其凶恶,纷纷弃家逃命,他们拖儿带女,打算从河间道涌向石亭江出山口,再从这里往深山行走,以藏身躲避战乱。不料,他们的行踪被张献忠的一队人马发现,遭到追击,几百号老百姓见状大惊失色,心想,今天这条命可能就搁在这了。

正在这时,天空忽然飘落一片乌云,这乌云使天色如同黑夜,由于这片乌云降落得太急骤,张献忠的追兵两眼忽然一黑,一队人马皆刹不住脚,看不清路,全部掉入山崖下的石亭江,被骇浪惊涛卷走淹死。

当张献忠的追兵已坠河丧命,那片乌云也倏然间消失,天空又露出太阳光芒,老百姓的惊恐也随之烟消云散,他们跪地向天拜谢,说是命大福大,全靠神灵保佑。有人说,这哪里是乌云,这分明是祥云啊!

后来,战乱已止,那些躲过张献忠追杀的老百姓,便相约来到当年那个小山村祭祀神灵,他们商量:愿出钱在此山村修建寺庙,只为感激天降神云救了性命。当地官民皆大欢喜,并划出一块宝地建庙。于是,民间纷纷解囊捐款,寺庙也就迅速建起。此庙规模不大,有三重主殿,即:进门灵官楼、正面大佛殿、后面观音位等神灵殿宇……

可是,寺庙建好该取个何名呢?老百姓商量了很久也没拿定主意。恰好,一个秀才到此游历,听到老百姓讲了这个传奇故事后,便随口题诗一首,诗曰:

明时天下乱纷纷,却道亭江淹贼军。

云盖仙村乃佛意,诗碑立此记奇闻。

吟罢,叫人把自己所作之诗勒石立于庙宇之中,人们一看,都说这诗写出了老百姓那次化险为夷之事,也写出了建庙的理由。一句“云盖仙村乃佛意”,最让人喜欢,此云乃佛之所遣,妙!于是,便以云盖名寺,而这个远离县城的无名山村,也因寺名而顺称云盖村了。

共和国建立初期,解放军布阵金花,对盘踞在高景关一带的赵洪文国匪帮进行围剿,当时,剿匪部队还将云盖寺作为军营,云盖村关口一带发生过几次激烈的剿匪战斗。剿匪胜利后,寺庙仍存,随着“破四旧”及“文革”,该庙圮毀……

改革开放后,云盖村变得美丽妩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云盖村成为了人们消夏的胜地。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溪流跌宕,云雾缭绕,花果遍野。若逢春夏季节,更是游人如织。山村早、晚十分凉爽,临近黄昏,河风和山风骤然泛起,风轻时,其声好似神弄琴弦;风急时,其声有如万马嘶鸣。深夜,山中时有鸟啼兽吼,使寓居这里的游客如入神仙之境。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