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马家祠堂
作者:彭忠富/文
来源:
日期:2021-11-29
在孝德镇射水河畔金土村一组,曾经有一座马家祠堂。顾名思义,马家祠堂自然是马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在乡村社会中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可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人口急剧减少。曾经的天府之国,人口仅仅九万余人,据《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当时的县衙门、学宫,竟然成了老虎出没之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重新振兴四川经济,增加国家税收,只有移民。清廷大力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清代康熙年间,马氏先祖中才公带领老婆孩子,从湖北麻城县中转,一路历尽艰险,辗转来到了绵竹县射水河畔的金土村。 射水河发源于城西三溪山下之卧牛山。相传蜀王杨秀射三箭入山脚,拔箭之后形成三处泉眼,流至县南十五里石桥滩(今孝德镇清道社区)时可行小船。射水河在观鱼场两河口与马尾河相汇,转南至观鱼赵家嘴入石亭江。再出县,经广汉,抵达金堂赵镇,注入沱江。可见,射水河实则是沱江上源之一。有河流的地方,可享舟楫商贸之利,灌溉饮水之便,遇上歉收年景,还可以在河里捕捞鱼虾度日。这可比马家曾经居住的穷山沟条件好多了。再加之马家听说这里名叫金土村,“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中才公世代务农,笃信农民只有靠种地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他们赶紧放下行李,从周边树林、竹林砍来木材和竹子,搭起简易窝棚,就开始开荒种地。先到先得,他们在金土村一直开垦了将近一百来亩地,这才收手。 寒来暑往,一晃五年过去,马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吃穿是不愁了,但中才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初一同来的小孙子马世升(《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载:马士升字锡桓,由选拔登贤书,选授贵州天柱县知县,以循良著)已七岁,生得眉清目秀,机灵乖巧,父亲马荣福教他的《弟子规》已经能够轻松背完。每天晚上,大家就让马世升给大家当众背诵,或者当小先生教大家朗读,马家的庭院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中才公觉得马世升这孩子不能就这么当一辈子农民,他应该去读书,去考取功名,将来好光宗耀祖。再说了,就算不能进入仕途,那么多些文化长些见识,将来在石桥滩码头做点生意也是可以的。于是,中才公请来老秀才在家里开办私塾,教授马世生读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为了让马世升读书有伴,村子里其他家的孩子也可以来私塾就读。 经过十来年的修生养息,绵竹县的人口已经日渐增多,县城里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这些年来,马中才在劳作之余,经常在石桥滩码头转悠,石桥滩是射水河航运的起点。每年农历七月至次年三月丰水期,通过石桥滩码头转运的货物越来越多。上行从赵镇,每船载重四五吨,须人在岸上拉纤,方能逆水前进,需时三天。物资多系糖、盐、铁锅、干杂、副食和生铁等。下行载重六七吨,只需时两天。多系绵竹主产的粮食、叶菸、白酒、纸张、煤炭、山货和药材等。当时有不少为水运服务的装卸和短途运输劳力,随喊随到,给客商以方便。从事此业赖以维生者,不少于数百人。这时候,石桥滩水码头,每晚靠岸的船、筏有四五十只,最多时达到百余只以上,通济桥和沿河两岸灯火照耀,非常热闹。 这让中才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让长子马荣福在金土村经营种养殖业,次子马荣禄在石桥滩码头开山货坊,三子马荣寿开酿酒坊,四子马荣喜开客栈。一家人各安其业,很快就将马家的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如今,马中才走在金土村、石桥摊码头甚至绵竹县城,相识的人都要对他高看一眼。大家都在背后称赞,这个马太爷真了不起啊。从一贫如洗到殷实之家,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呢! 再说马世升,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已经高中举人,后来在贵州省天柱县做知县,成了主宰一方百姓祸福的朝廷官员。消息传到金土村马家大院,马氏族人都非常振奋。这可是马家的第一个朝廷命官,从此再也没有人在背后耻笑马家人只会种田做生意了。马中才召集子孙议事,宣布了修建马氏祠堂的决定。大家都纷纷赞成,按照马中才议定的资金分配方案,各房迅速凑齐资金,请来泥木工匠,开始修建马氏宗祠。 一年以后,马氏宗祠建成,众人纷纷前来观礼。马氏宗祠院墙内栽满了碗口粗的大柏树,黑森森的,老远就能看见。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数百年的寺庙呢。离祠堂大门约八米五远,左右两边各挺立着一根石质桅杆,底部为梯形基座,上端横竖一米五左右,为卵石、石灰加糯米浆砌而成。“屋后树弯弯,门前石桅杆”,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家里有人考取功名做了大官,门前才可立桅杆。这是荣誉、庄严和威武的一种标志。从基座底部计算,马家石桅杆高约八米,石桅杆从下到上三分之二处,有一斗形石雕,肃穆庄重。桅杆顶端尖状,石桅杆和石斗的雕刻都较为细致,打磨光滑。石桅杆的基座上,镌刻着马世生的读书经历,中举时间和现任官职等。 进入祠堂大门,可见大门也是戏台,二者合而为一。大门前是大院坝,八米多宽,二十多米长,百十个人在院坝中看戏绰绰有余。正对大门和戏台的是大拜厅,三间房屋,约五六米径深,两侧是梯子屋。走出大拜厅即一个天井,左右放着两个太平缸,里面养着睡莲和锦鲤。正对大拜厅的是一个三米多宽的诰封庭,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木匾,最重要的自然是皇帝御赐的那块木匾,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据说每次祭祖的时候,马中才都要率领子孙,恭恭敬敬地跪在蒲团上,然后带头将木匾上的内容念诵一次,开头即是:“奉天承运,皇帝赐曰……”过了诰封堂,还有座扶风堂,金字牌匾,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以及一些考究的联对。传说马氏是伯益后代。战国名将赵奢以战功封于马服(邯郸)。子孙以封地为姓马,赵奢为始祖。赵国亡,迁陕西咸阳,发祥于扶风,成为盛祖。后来马氏逐渐南迁,其宗祠多以扶风堂为号。 马世升在贵州天柱县任职期间,经常带领随从在乡间微服私访,了解民生疾苦。有一次,他看见贵州人在移栽秧苗。他们将秧苗挑到水田周围,就开始将秧苗朝田里四方抛洒,一些秧苗根本没有扎下根去,就漂浮在水上。马世升觉得这样不妥,会影响秧苗的生长乃至水稻的产量。于是,他从街上买来麻绳,缠在一个尺来长的工字尺上,让两个随从在水田两端拉绳子。每隔一米五远,栽上一路秧苗,再规规矩矩地栽上其他秧苗,一株株秧苗在水田里横平竖直,站得整整齐齐。经过马世升亲自下田示范,当地贵州人掌握了这种来自四川绵竹的插秧技术。到了秋天,秧苗由于栽插科学,管理有方,亩产增加了不少,大家都很感激马世生。 还有一次,正是夏天,马世升晚饭后与随从外出散步。他们走过一处简陋的小院时,听见有年轻妇人在教孩子读《三字经》。孩子一时记不起,妇人不由得唉声叹气,教育孩子道:“儿啊,你父亲不幸得病去世,为娘这辈子就靠你了。希望你认真读书,将来也让娘享点福吧!”马世升觉得非常感动,他想起自己当初读书虽说很苦,家里境况一般,但至少比这家人强多了。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帮帮这个妇人和他的孩子。 第二天,马世升让随从将妇人及孩子请到官衙,这才了解到这家人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妇人丈夫已经去世三年,家里就靠着妇人织布及做女红维持生计。孩子叫宋仁溥已经七岁,正是上学的年纪,可是他们根本没有余钱请私塾先生,只得先由妇人勉强教着。每天晚上,他们连灯油也用不起,就用白布缝了一个口袋,捉了几十个萤火虫,把它们都放进口袋里。到了晚上,妇人借着袋中发出的微光,一边织布,一边教宋仁溥读书。“囊萤读书”,这可是晋代车胤的典故,没想到在自己治下,还有如此贫穷之人。身为地方父母官,马世升感到非常惭愧。他当即答应负担这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直到他学有所成为止。妇人千恩万谢,这才带着孩子走了。后来这宋仁溥学习非常用功,竟然考上了状元,官做得比马世升还大。他逢人就说,如果没有恩师马世升,他这辈子也就一寻常人而已。 后来,马世升从天柱县调至永从县,继续做县令。闲暇之余,马世升以书酒为乐,著有《四川水道考》《蜀水考》等。在贵州为官期间,勤政爱民,颇有政声,多次受到朝廷嘉奖。马世升后来告老还乡,病逝后就安葬在金土村。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金土村马氏族人除了马世升读书考取功名外,其他的马氏后人在读书及仕途上,都没有太大的突破,也就是中个秀才而已。 每年正月初一过年,清明节给祖先挂坟,七月半祭祖,马家都要将族人召集到一起,在马家祠堂举行庆祝活动。马家男丁按照辈分入席,从扶风堂一直到大拜厅的院坝里,到处都摆满了桌子,大家一边看戏一边吃酒,倒也其乐融融。1938年出生的马茂宗曾经做过会计,他对于马家祠堂、马家桅杆的一些事情仍然如数家珍。譬如马氏字辈,他就能随口背出:“登文中荣,世汝庭永,安见尊宗……”有了这些字辈,那么同宗在一起就可以排排班辈,谁长谁幼,一目了然。就算你是白发老人,也可能将襁褓中的婴儿称为叔叔,因为你的辈分低,这是没办法的事。 马家祠堂有田产,家族有族长,每次聚会一应开支,都由族长从祠堂地租所得中操办。到了1947年时,马茂宗说马氏祠堂已经大不如前了,仅仅七月半祭祖时还能召集族人吃顿饭。族长马宝元经营无方,一度靠变卖祠堂公产度日,族人也无力阻止。1949年后,马家祠堂成为了小学校所在地。祠堂多余的房子分配给村里百姓居住,经过数十年的折腾,马家祠堂及马家桅杆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马家祠堂及马家桅杆还在,肯定能像温江的陈家桅杆一样,成为知名的文物。对此,80岁的马茂宗觉得特别遗憾,他喃喃地念叨着:“马家桅杆是整体石料雕凿而成,当初没有公路和运输工具,先祖们是怎么搬回来的呢?”其实这些年来,我们毁掉的又何止马家祠堂和马家桅杆呢?有破有立是好事,但是哪些该破,哪些该立,我们还得认真掂量掂量。否则,又得让后人生出不少遗憾,那就得不偿失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