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石庙子
作者:李忠明/文     来源:     日期:2021-11-29    

中国地名的命名,不管大小都有限其渊源。要么据什么方位,要么据以典型事物,要么据以寺庙,要么据以晋绅士家。齐福镇石庙村依然如此。顾名思义,因为此地有一座石庙而名为石庙村。

石庙何在?就在现在石庙村村委会所在地。原为一四合小院,后修水泥大路拆除而成今天的样子。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石庙子所在地本是旱坝的乱葬坟地。坟地边有一棵泡桐树,在树下不知让谁放了一个石碓窝,供行人过路歇足用。

这天,一个罗姓秀才要到罗江县去访亲。俗话说:酸秀才穷秀才,穷酸秀才。这罗秀才虽不太酸,却也很穷。秀才娘子过年时给他做了一双白边底高鼻子鞋,他一直舍不得穿。

这也难怪,太穷了,就这么一双当家鞋,只有在投亲访友进学堂搞笔会时候,秀才才舍得拿出来。今天也不例外,一大早,秀才娘子就为他准备好了书袋、手仪,外加一把油纸伞。他穿上新鞋子就上路了。

这天也怪,刚上路的时候,还是青天白日的,可是刚走到乱葬坟这棵泡桐树下,就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下可苦了罗秀才,那双白边底鞋一沾泥水,肯定鼻子眼睛都不见,变得乌猫皂狗的了。可是罗秀才又不能光脚呀,那多没有面子。好个罗秀才,情急之中,抬眼看见那个碓窝。有了,他纵身一跳,跳进碓窝里面。缩成一团,当了一个“团长”。再把伞撑开罩在头上,远远望去,活像一朵初初长成的蘑菇。任凭风狂雨骤,罗秀才在碓窝里安然无恙。

俗话说六月下雨一层皮,雨打地皮湿。很快,白(阵)雨过去了。太阳钻出来了。地上的雨水很快渗干,又可以穿布鞋走路了。罗秀才把伞一收,跳出碓窝,急急奔向罗江亲戚家去赶晌午去了。树下只留下那个空荡荡的滴雨末沾的石碓窝。时隔不久,后面又来了几个背佛字包包的香客老太婆。她们的运气可没有秀才那么好,尖尖足跑不快,淋了个落汤鸡。她们走到泡桐树下,一眼就看见了那个没有被雨水打湿的石碓窝:“啊,这么怪啰!”

前后左右一看,路边两头两尾没得人啊!这是啷个回事喃?莫非,莫非……

那群满肚子神仙鬼怪精灵佛祖高僧大德居士皈依的老太太们,终于悟到答案了:这碓窝一定非凡品,一定是碓窝神显灵了。

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既然都认为是这样,那就赶紧磕头吧!她们拿来出随身携带的红布,又拿来出香蜡纸钱,一齐蹶屁股磕开了头。一时间,泡桐树下香烟缭绕。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日,这里竟成了没遮拦的大会场了。

于是,又有人提议了:既然是碓窝神显灵,我们还不赶快为它老人家修庙塑金身?很快,稀里哗啦,各人把买烧饼压箱底的钱都拿出来捐功德了。事不宜迟,临时推举出来的主事,马上到孝泉街上去买椽子檩子……请木匠请塑匠……

不一日,一座精巧玲珑四合小院格式的小庙就在泡桐树下建起来了。树因庙而气旺,庙因树而古幽。“碓窝庙”一建成,就显示出几分仙风道骨。一时间就招来八方香客前来顶礼膜拜,香火极盛一时。

再说罗秀才去罗江访亲之后,又到其他秀才家去转了一转,交流文章谈论心得。不知不觉一晃就是半年。

这天,他回家走到“碓窝庙”前,看见一切今非昔比,面目全非。问之香众何妙,皆答曰:“此乃碓窝庙也!”又请庙祝讲起这里发生的奇迹。秀才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索过纸笔,在庙门上龙飞凤舞地题下一首打油诗:“世间何谓神?全是人来造。碓窝救雨急,成了碓窝庙。一群神痴儿,实在是可笑。”

尔后,又把他当时如何撑伞避雨的事给众人讲了。一时间,把那些香客们羞了个恨不得找个“推屎扒儿”洞洞钻进去。

秀才见众人尴尬,便给找了个台阶下:“我看这样吧,庙呢,已然修成,拆了未免暴殄天珍,我等脚下土地养育了我等祖祖辈辈,不如就把这碓窝改塑成一尊土地公公,名为‘石土地’,让这石土地保佑我等世世代代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都过上好日子吧。不知各位意下何如?”

于是大家听从了秀才的建议,把碓窝神改塑成了石土地。其塑像酷似那位罗秀才。把碓窝庙改为石土地庙,后人简称“石庙子”。自此,人们便把这村也称为石庙村。

又据说,那位罗秀才被塑成土地公公之后不久便一病不起,又过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罗秀才在临终前告诉秀才娘子说:“是阎王招他去当石土地庙的土地公公,要他保佑石庙子带的老百姓。

说毕溘然而逝。

说来也怪,秀才死后,石土地庙果然灵验,年年这里都丰调雨顺。

从此,老百姓经过庙宇的时候,如果看见里面在塑菩萨,就赶紧躲开,以免被塑匠把形象偷走,塑成了菩萨形象。如果那样,这个人可就凶多吉少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