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射箭台
作者:尹天润/搜集整理
来源:
日期:2021-11-28
《绵竹县志》嘉庆版记:“射箭台,治南十五里。相传蜀王秀提兵至,士马苦渴。王以三矢祝天,射西北山足,俄大水涌出者三,因筑台名射箭。嘉庆十七年,建楼二层,肖蜀王像其上。”台基20多平方米,有台阶11级,高4米。台上建有亭楼,台上层塑魁星,台中层塑蜀王像。台下两侧各有厢房数间,山门有牌坊,正中匾额有楷书“大隋蜀王宫”五字。 这射箭台与土门三箭水恰巧在一条轴线上,遥相呼应。 文革时期被毁,今村民自发募捐重建。 射箭台,民间流传故事多多,一种传说: 蜀王射水。相传唐朝末年,天下分崩,诸侯割据,占地为王,建立“后蜀”王朝。蜀王孟昶为防备外来侵犯,屯重兵于绵竹关。但是,这一年天大旱,烈日当空,河水断流,禾田裂口,遍地枯黄,兵马干渴,眼看就要兵荒马乱。 蜀王哀叹不已,急忙去求张天师帮忙,天师赠给他神箭三支,并亲口授给蜀王咒语。蜀王回到绵竹后,就下令在南门外(今孝德镇年画村)筑起高台,准备射箭求雨。 蜀王择了个黄道吉日,拜了天地,登上射箭台,口中念念有词,搭上神箭,拉开满弓,嗖地一声,向西山射出了第一箭。 立马派一个军士去探,军士来到西山下,找到神箭,不见有水,快马回报说:“没有水”。 蜀王大怒,下令杀了这个探兵,又射一箭,又派两个军士去探,回来后,还是说没有水,蜀王又下令杀了这两个探兵。 蜀王登上射箭台仰望苍天哀叹:“老天何必无情,伤我蜀民”?再拉满弓弦,再射一箭,再派三个军士去探,军士来到山下,还是不见有水,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不知所措。 正在危难之际,山顶有歌声传来:“脚踏干枯一撮土,头顶艳阳一片天,我挑的是油,流出的是汗,汗也淌,油也流……” 军士们一看,来了个挑油郎,三人心想,机会来了,把油打翻在沟里,不是可以流了吗? 一军士上前打翻油桶,满沟流油。 挑油郎又唱:“看你通不通,编几个竹笆笼,装几个鹅卵石,拦在河当中。” 三个军士听完歌声,一起商议,管它三七二十一,兵分两路,二人在此挖洞,一人急忙回到射箭台向蜀王报告:“恭喜蜀王,有水了。” 蜀王大喜,奖赏了军士。顿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洪流滚滚而下,小沟变成大沟,大沟变成了河流,河水冲到射箭台旁,旋了一个滩口后又奔流直下,汇入石亭江。 蜀王下令用石板砌成码头,以便行船通航。 这条河后来就叫“射水河”,这个滩叫“石板滩”,这个台叫“射箭台”。 原来,蜀王射出去的是神箭,全靠讨口封。只要一说有水,那水奔流而出。 说来也怪,射水河的水碧波如镜,射水河的水石头光滑如绸。 现在,如果你要追根溯源,沿河而上,还能看到山溪寺旁边石岩上那三个洞的三股清流。 从此以后,沿河百姓编竹笼,装上石头,拦河截水,灌溉农田,年年丰收。沿河行舟通商,成为绵竹和邻近几个县的水路交通要道。人们为敬仰蜀王射水之功,在“射箭台”供奉了他的牌位。 清嘉庆年间,绵竹举人徐明昭重修射箭台,更加壮观。清李德阳诗云:“穿将三矢碧山开,滚滚河源应手来。蜀王当年来射水,绵人世代筑崇台。通神泽幸流军士,作堰荒仍辟草莱。可惜扬州波似锦,龙舟竞渡八方来。” 另一种传说:“一句戏言,痛失江山” 绵竹本地有句民谣:“九龙出天官,孝德出安安”。 明朝崇祯皇帝时,绵竹出了个刘天官,文武双全,朝廷宰相,统管兵部、吏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后来遭奸臣所害被贬为庶民,刘宇亮心中不满,回到绵竹九龙老家隐居,视机匡复正义。 刘天官为了强壮他的队伍,大肆招兵买马。在龙门山上开辟了一块跑马练兵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跑马岭”,天天练兵。绵竹城南、北、东、西建造了四大寺庙,修了五道城门,修了天官府。 刘天官喜爱骑马射箭,受过神人点化,练了一手绝技,有一支神箭,能射千里之外,他决定用这支神箭射死皇帝,射箭的地方正好借用昔日蜀王射水筑的“射箭台”。 择了吉日良辰,决定起事,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 刘天官磕睡特别多,他怕耽误了时辰,找妹妹来商量,吩咐妹妹明早鸡叫头遍时叫醒他。那正是皇帝上早朝的时候。 妹妹问他:“哥,你当了皇帝,怎样封我?” 刘天官顺口对妹妹戏说:“封你为西宫。” 妹妹一听,直伸舌头,对哥哥的话很不满意,心想,兄妹岂能乱伦。又判国,落个乱臣贼子的下场,也就安心戏弄哥哥一次。 第二天早晨,还不到鸡叫的时候,妹妹到院子里,捂住鼻子学鸡叫,把周围的鸡都惹得叫了起来,她又去喊醒哥哥。 刘天官爬起来,听到鸡叫了,全身披挂,飞马来到射箭台,拜祭了蜀王神位,搭箭上弦,弓开满月,向着北京城方向,嗖地一声,射出了神箭。 再说这北京城里,皇帝正准备上朝,太监们把宫门一开,众大臣涌进宫殿候驾,突然一支箭飞过来直钉在龙椅上。太监公公吓倒在地,众大臣惊慌失措,议论纷纷。 过了一会儿,皇帝上殿了,看到龙椅上的箭上刻有:“绵竹刘宇亮”五个字,崇祯皇帝对大臣叹息说:“命不该绝,只差一刻,天崩地裂。” 立刻下旨飞报四川,进兵绵竹,捉拿刘天官。这个刘天官一句戏言,就痛失了大好时机,眼看唾手可得的江山负之东流。 注:这只是刘天官的野史,传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刘天官,名宇亮,字蓬帆,绵竹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天官,出任首辅。曾带兵抗击清兵。 据绵竹县志载:宇亮为人倜傥好奇,喜角射格斗,诗才清美,书法遒劲,今江南茅山等处多有遗笔。关于刘宇亮其人,从史书记载看,不仅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且是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功臣。因为他镇压了农民起义,民间传说把他作为乱臣贼子。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