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三支角
作者:尹天润/文     来源:     日期:2021-11-27    

我市孝泉、孝德同处一个场镇,怎么是德阳、绵竹和彰明三个县管?这让人们百思不解。两镇原本一家,都归绵竹县管辖,清道光二年官府才划分成了孝泉、孝德两个镇,孝泉归德阳县管辖,孝德归绵竹县管辖。场镇犬牙交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自今无界线。另外还有一块彰明县的飞地--三支角。

历史上有个彰明县,很奇怪,无治所,无官府,但四面八方有飞地。这个县名和飞地是怎样形成的呢?官府为彰明教主诗仙李白设立的,诗仙游走到那里,那个地方就为之割地一块,供诗仙喝酒之用。李白是否来过孝泉,这块飞地就是铁证。要说清由来,非得弄清绵竹县历史不可,这与绵竹县城变迁有关。绵竹县城最早在黄许,蜀汉后主时期(公元233年~263年)县城遭兵焚迁至孝泉,分“绵竹县”为“阳泉”“晋熙”两县。北周静帝二年(公元580年),废晋熙县入阳泉县,县治设孝泉场。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境内有东汉孝子姜诗的典故,将“阳泉县”更名为“孝水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孝水县”为绵竹县,治所迁至今绵竹市剑南镇。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当时绵竹辖5镇13乡。5镇是:石碑、新巴、孝泉(今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及绵竹市孝德镇)、高坪、普润。清顺治2年(公元1605年)始建乡设在忠孝场,取名“忠孝乡”。清道光2年(1822年): “忠孝乡”分设为“忠孝乡”(今孝德场镇西南角一带)、“界牌乡”(今孝泉镇半边街及以南一带)”。

绵竹,洞天福地,人杰地灵。绵竹是蜀汉政权建立和崩溃的重要见证地,又是诸葛大业始于隆中,终于绵竹的终结地;绵竹又是道教文化发祥地,严君平在此演绎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佳话,天师张道陵在此创立、传播鬼道。如此厚重的文化,李白到此一游,在情理之中。

我听老年人说起过“三支角”这块飞地的故事。一次盛夏,诗仙李白云游到此。第一天拜访了姜孝祠,游玩了孝泉的九宫十八庙,不用细说。第二天走街串巷体验风土人情,与农夫拉家常,与先生摆龙门阵,不知不觉肚子闹起空城计。李白正愁中午还打望天眼,这张嘴没有着落,酒瘾发得更慌了。突然间,只见大街上行人穿着新衣,三三两两,有的抬大匾,有的抬抬盒,有的舞龙灯,有的跳狮舞,一队接一队,往同一方向走去。李白忙问街坊:“不过年又不过节,怎么这么热闹呢?”街坊答道:“嘿,看来你是外乡人!今天是王员外镇长大人老母亲八十大寿,这些人都是去贺寿的。”

酒仙心里有底了,他跟着送礼队伍,不一会到了员外府,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府内人挤人,到处都喜洋洋的。堂上坐着一位太婆,司仪正高声吼道,“各位亲朋,肃静!良辰吉时到,拜寿大礼,开始……”管家见这陌生人衣冠不整,长发飘飘,打空手来到府上,忙走近李白问道:“请问先生……”李白卖个关子,假装没听见。管家提高嗓门又问:“请问先生……”李白瞥了管家一眼,答道:“献寿来了。”管家问:“你献什么寿?”酒仙提高了声音:“拿纸笔来!”在府上的下人拿纸笔磨墨之际,王员外一声不吭地靠近李白,上下打量一番,心想:“这人官不像官,叫花不像叫花,还这么豪放,好生奇怪。”

李白提起大抓笔饱蘸浓墨,挥毫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人吓得一身冷汗,管家准备上前阻挠,王员外把手一挥拦住了管家,意思是看个究竟再说。李白继续写道“好似仙女下凡尘”。众人惊讶,有人冒出声来:“好!”李白又写道“养个儿子是个贼”。众人脸色好难看,伸出舌头,不敢言语。李白饱蘸浓墨,故意放慢速度继续写道“偷来蟠桃孝母亲”。众人才松了口气,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大声叫“妙!”最后落款写上“李白”二字,众人一片欢呼,好生热闹。老寿星笑得合不拢嘴,王员外更是喜上眉梢,惊讶不已,他语无伦次,高声嚷道“诗仙来了,诗仙来了,蓬壁生辉,蓬壁生辉呀,快摆酒宴!快摆酒宴!”

王员外与李白一番豪饮,酒过三巡,王员外站起身说:“今天高兴,太高兴了!我忘记了件大事,朝廷有令,诗仙所到之地,划地一块。我镇划地一亩,彰明较著,用之奉献。”李白欣然笑纳,这下他在孝泉镇有酒喝了!

王员外在孝泉场兴隆街中段处割地一亩,这段街道形成了三支角。从此,孝泉场以建三支角为荣,孝泉场三支角不下十处,无论那条街都有三支角,一直传到现在,其中上三支角,下三支角最为有名,本故事就说的是上三支角,至今无人敢“侵犯”那块地。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