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七星包
作者:殷坤才/文
来源:
日期:2021-11-26
说到七星包它本与殷家坎是一体的,当年祝氏祖婆带领五个儿子来到绵竹,先在烂泥沟落足,后来看一遇水就涝,于是再一次带领儿孙越过马尾河来到现在年画村,原孝德大乘村宋家碾居住至今。 祝氏祖婆本是湖南武岗湾头桥镇石枧村祝家庄的大小姐,知书达理,见识过人,能书绘画,尤其是一手工笔画简直出神入画。宗昊祖在乐至遇难逝世后,葬于金竹山,祝氏祖婆带领五个儿子来到绵竹,开始在烂泥沟落足。这里虽地势平坦,但一遇暴雨,河水暴涨,就是水涝,所以称烂泥沟。祝氏祖婆决定离开这里,她带领子孙越过马尾河,来到现今的年画村,原大乘寺宋家碾。但好田土地基本全无,这里不是爬坡就是下坎,但水旱无忧,特别是这里的土垉一共是七个,与天上北斗七星一样,这地方就是叫七星垉。七星者,北斗七星也;垉,土包也,这大小七个土包,这么好的喻意令祝氏祖婆喜不自禁。祝氏祖婆本不是寻常人的思维,于是她决定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传说是伏羲派白羊仙子给祝氏祖婆指路,祝氏祖婆才定居下来的。 祝氏祖婆带领儿孙耕读传家,亲自传授学问,指导儿孙读书绘画。此时的川西坝子,人们为驱除鬼怪邪魔,到处请道士、端公打保袱,贴门神请灶君、桃符、挂桃木剑避邪,祝氏祖婆就带领儿孙画桃符、灶神、门神,由于生意红火,需求量大,就请匠人刻木版。祝氏祖婆亲自作画设计,木版刻下后,儿孙们就填色。这样批量生产,不光满足当地,还畅销川内各地。 供不应求的局面,使祝氏祖婆喜上眉稍,于是她广收门徒,传授技艺,殷家富裕起来了。但手工作坊的生产仍满足不了供需矛盾,聪慧的祖氏祖婆又以居住地的地名七星垉为名,正式对外开起了流水线作业的“七星斋”画坊。 临近的李家之子李藩幼时曾到殷家学画,乾隆年李藩登丙子科解元,在华阳、彭县任训导,又在家乡开设伏羲画坊。李藩在作画风格,用纸颜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其规模和技艺均超过了殷家,于是形成了以殷家为主的门画派,又称红货。李家为主的中堂派,又称黑货的派系。 到了清嘉庆年间,李藩之孙李德扬(字芳谷,自号香呤,清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称李翰林),其祖李藩,父李先本、母候淑兰,妹李淑恭,儿子李锡命、女儿李锡桂一门四代皆工诗文、书法、年画,特别是李芳谷先生诗、词、书、画、年画作品极多,在四川留下不少遗墨,代表作中堂画《赵公镇宅》《寿天百禄》《得禄荣升》《百寿图》《关公图》等传承至今。 李德扬在京城为官期间,使绵竹年画走出四川,销往全国,销往东南亚一带,走出国门,使绵竹年画的产量、销量、名声达到鼎盛时期,马尾河、射水河两岸年画作坊达百家以上。 追根寻源,绵竹年画的根是殷氏家族祝氏祖母,祝氏祖婆在绵竹首创发展的,以李藩为主,李芳谷先生发展壮大、繁荣流传开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找不到当年的作品了。因为这是民俗的、实用的,不可能,也不容易保留下来,但年画精品还是传承了不少下来,这是值得欣慰的,《孝德镇志》赞曰“祝氏祖婆是绵竹年画当之无愧的始祖”,我觉得是非常公允的。 再说七星垉,现在年画村李藩墓地桅杆是嘉庆皇帝所赐,祝氏祖母墓的对联:“瑞脉峥嵘来马尾,佳城璀璨映七星”可以作证。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