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临江桥
作者:李忠明/文     来源:     日期:2021-11-22    

射水河、马尾河横贯齐福境内,滋养着两岸无数生灵,使得这片土地良田千顷,光是马尾河、射水河里的鱼虾,就足以让半个齐福乡的人吃饱肚子。哪怕乱扔一颗种,秋天都能养活一个人,每一块泥土都流油,每一脉泉眼都流奶。马尾河水养活了一方人,马尾河水滋润了一方土。

马尾河上架着一座桥,名叫“临江桥”,全桥木结构。桥墩全由从黄许运来的红砂石条砌成,上面再用合抱大的红椿木作桥梁,然后再在上面用三寸厚的椿树、柏树板铺成桥面。整座桥长五十米,宽两丈,全用小青瓦盖成亭式廊房,两边廊柱间栏杆一律为靠背椅栏,桥面中间敷一道用三尺宽,三寸厚青杠木车轿道。道两边便是行人道,整座廊房被装饰得朱漆画栋,漂亮非凡。行人每每到此,便纷纷倚栏歇脚解乏,或凭栏远眺马尾河秀美风光。

许多小贩,也利用了这一风水宝地,做开了小生意营生,上面卖针头麻线的,香蜡钱纸的,糖饴人儿饼饼的,花生堆堆的,甚至,还有开茶座讲评书的……因而整座桥既是一座桥,又是一处市场,热闹非凡。这里更是一处人间仙境。光桥上凭栏东望,河水蜿蜒从北向南猛拐一个弯向西再向东,然后从桥下淙淙而过。就在这不到两里路的大湾上,就有两堰(何家堰、朱家堰)五摆(五道摆)一泉(朱家泉)一坎(斑竹坎)。

两岸的桤木树、麻柳树、杨柳树形成两线严实茂密的绿色城墙,护着两岸的田地。树上白鹤成群,黄莺乱飞,一群群斑鸠出入其间,翠鸟停在柳枝头,全神贯注着水面。河滩上老牛垂首,夕阳下鸦鹤齐归,午间斑竹坎河沿上的老树篼上晒太阳的老鳖大如磨盘,春日下五道摆的乌龟排成阵列。夜间来到桥上,人散灯灭,只剩下天上一轮满月把银辉洒满河面水面,林间的猫头鹰发出“啵啵------”的歌声,浅流乱石间的石鹊儿(河鸥)不时“歌儿,歌儿”地给宁静的夜增添几分喧闹。

水面上也有渔火,那是打渔郎在放网收钓,有的用鸡罩在罩大鱼,还有的手持短棒,执一盏瓢灯(用木飘罩油灯以防被风吹灭)在齐腰深水里打鱼。那河里的鱼也特慵懒,成双成对的,一尺长,两尺长。人来了它也不逃,灯光一罩,更如竹叶凌空。打鱼人把短桥伸到它腹下,往上一点点地抬,快到水面里,猛地一棒挥下去,那懒家伙便在水花飞溅后肚皮朝天了。打鱼人的这种方法虽然太不敢恭维,但运气好的话,一晚上也能收获两三条。

桥东头不远有一个用石头砌的小平台,是一个古老的渡口。观鱼的上行船在此卸货,放“鱼老鸦(鸬鹚)”的打渔人也在这里登船或卸鱼顶船归家。这里也是当年灵姑挑水的地方。

从桥头向东走十里,便是川西著名的重镇孝泉镇。这里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所设广汉郡的郡治所在,又名汛乡。全城围墙六里半,穿城两里。城东门有一仕家姓姜,读书人。生有一子叫姜诗。这孩子天生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二十岁就被举荐到郡衙里当一名书吏。

不久,在家里父母的操持下,姜诗娶了同族一位教书先生的女儿庞三春为妻。三春小名叫灵姑儿,是一位美丽善良、善解人意、体贴而又勤劳的姑娘。她与姜诗结婚后,小两口子红袖添香夜读书,生活甜甜蜜蜜。不久,三春就为姜家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取名叫安安。

就在安安两岁那年,一场重病夺去了三春公公的生命。寡居的婆婆脾气日见乖戾,觉得三春左看也不顺眼,右看也不顺眼。三春知道母亲这一切都有是因为失去了公公的缘故,因而从不和她计较,而是更加尽心尽力侍奉着寡居的婆婆。

这年,丈夫姜诗因公差到京城去了。

婆婆倍感孤独。这时,姜诗的一堂妹叫姜仕绯的走进了三春家的生活。这女人的嘴能说会道,满口胡编乱造的故事,哄得三春的婆婆眉开眼笑。三春见这位堂妹能哄母亲开心,便也对她礼有加。谁知这女人凭着一张嘴白吃白住还嫌不过瘾,又打起了鹊巢鸠占的坏主意。

一有机会,她便在姜母面前说什么三春在外干活偷懒啦,煮饭不洗手啦,和其他的邻里男人摆了龙门阵啦 ,院子十天没打扫啦……要姜母对三春严加管束和惩罚。姜母终于听进去了,于是,一套惩罚三春的行动实施了。

姜母生性爱吃鲤鱼,而且特别是马尾河里生长的。以往,都是三春到城里鱼市上为她买回来。这回姜母不行了,她不准儿媳到市上去买,说买回来的鱼不正宗,非要三春到临江桥的码头上去买刚下船的新鲜活鲤鱼。

本来,姜家后院有一眼井,但姜母听信姜仕绯的话,姜老太爷正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才罹病致殁的,姜母要想延年益寿,百病不生,须得喝马尾河的水才好。

于是,姜母便命令三春到临江桥来挑马尾河水回去饮用煮饭。

姜仕绯又说,马尾河挑来的水,只有前面一桶可用,后面的一桶不可用,因为后面一桶可能打了屁,被臭气熏了而不干净。为了保证三春中途不换肩,姜仕绯要姜母给三春一副像少林寺和尚练功那样的尖底水桶。这些馊主意都被姜母一一采纳了。

可怜三春每天挑着一副尖底水桶,到马尾河边买了鱼,汲了水,一手提鱼,一肩挑水,中途又不能换肩。就这样在烈日下,泥雨里苦苦地挣扎着。三春的脚走瘸了,肩压肿了,人憔悴了。婆婆的折磨也一天天变本加厉:早晨,三春为儿子穿好衣服,又得煮饭,饭煮好,还得侍候婆婆穿衣吃饭,饭后喂猪喂鸡喂鸭,事毕,就到马尾河边去买鱼挑水。挑回来的水只有一桶能用,另一桶必须倒掉。家里有一口大水缸,姜母规定,每天必须挑满才能停下。晚上,三春还得舂米磨面,以备第二天需用。

这一切,远在京城的姜诗浑然不知。

道路上,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三春瘦削憔悴的身影忙碌奔波着。人人都为三春的不幸遭遇叹息着,惋惜着。

转眼已到六月炎天。三春挑着一担水在列日下艰难地行走着,终于到了“破石岗”地方,这里离孝泉已有一半的路程。三春见途中卧倒着一匹黑马,口吐白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着马儿团团转。

老人一见三春拢来,连连打拱作揖:“好心的娘子,小老儿求求你,救救我的马吧。今天早上走得急,忘了给马喝水,这哈儿给干倒了,求你救救它吧。”

三春见马儿可怜,又经不住老人一求,便答应给水喝。

那马见三春答应了,挣扎起身,一头扎进三春面前的那一桶水里,咕咕几口把桶里的水喝了个精光。三春本欲把后面桶里的水让给马儿喝,不想这马却喝光了前面桶里的水。眼见中午已到,若再转回去重挑,势必耽误煮午饭的时间,免不了要受婆婆的责骂。想到这里三春的泪水簌簌地流下来了。

“莫非,娘子是舍不得桶里的水?”老人见状,关切地问。

三春无奈,只好照实说缘由。

“娘子莫急,老头子我送你一样东西。从此,你就可以免除这劳累之苦了。”老人说着把手里的马鞭递到三春的手里。

见三春一脸迷惘,老人又说:“这马鞭可不是普通的马鞭,它是秦始皇当年用过的赶山鞭。你拿回去以后,把它插到水缸里,自会有奇迹出现。”

老人说完和黑马一起化作一团白云飘走了。

三春回到家里,按老人的吩咐,把马鞭插进水缸里。马上奇迹出现了:缸里的水涨得满满的,舀多少涨多少,满而不溢。而且味道和马尾河里的一模一样。更令她感到惊奇的是,每天早晨,都从缸里蹦出两条鲜活乱蹦的鲤鱼来。三春每天沉重的劳动在老人的帮助下解除了。

不久,这个秘密又被姜仕绯发现了。她跑到姜母面前说:“嫂子不动手,什么都有,一定在外面养汉子,让野男人帮她担水买鱼。婶子,这事你可得严查到底啊!”

一堂严厉的家审开始了。三春万不得已,只好把老人赠鞭的事说了出来。可是,三春的话姜母哪里肯信,她跑到厨房里,拿起锄头,狠狠地向水缸砸去。缸破了,水淌了。

就在这时,只见电光一闪,一条乌龙从缸里奔了出来,它冲出厨房向西南方向紧跑四步,一声霹雳腾空而起,霎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那龙挟雷率风,向西南飞去,快到马尾河时,一头扎了下去。

也许那龙也是逃跑太急,扎进了离河边还有半里的地方,把那里扎了个大坑,然后像犁田一样扑进滚滚的清波之中。后来这里便成为一眼极旺的泉水,直通马尾河,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名叫龙泉寺。

乌龙飞走后,便在姜家门前自北向西南留下了四个深深的巨大脚印,成为了孝泉后来的四大名泉,加上龙泉寺一眼,清澈的泉水滋养着成千上万亩良田。

三春历尽磨难,终于使恶人受到应有惩罚,婆婆回心转意知错而改中演义出了孝泉千古流传的一门三孝的故事。

马尾河上这座桥,这个小小的码头也因此闻名于世。每当孝泉“上九会”时,便有不少的人到这桥上来饱览马尾河秀色,凭吊美丽善良的灵姑庞三春。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