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凉水井
作者: 李忠明/整理     来源:     日期:2021-11-22    

洪武年间,出了个张三丰,是个活神仙。张三丰本事大得很,连洪武爷也想拜他为师。可是张三丰就是让他找不到,因为他不想收朱元璋这徒弟。

当时的绵竹县城,就是个小成都,那个闹热劲哟,简直不摆了。赶成都的安县人,北川人都要经过绵竹县。所以就有一条官道直通成都。

出了绵竹南街,往南向清道镇去,不远便是清道镇的凉水井村。村以井名,那井就在大路左手边。大路的右边是一条深沟小河。据说水从绵竹护城河里而来,直奔城南边那几百亩良田而去的。当年河水很清,随便掬一捧都会沁彻入心脾。那时的路是一条一丈开外的官道,直通石板滩,一直能到成都府。

在这条绵竹县城的官道的路边上,长着一棵泡桐树,像一把伞一样撑在路边。树下是三间小茅屋,土墙、竹屋架,茅草盖顶。一些垂下的茅草吊在屋檐口,随着蜘蛛网随风飘荡。三间茅草屋中间的那间敞开,用两根竹竿撑其一块竹笆子。那就是当年典型的乡村小酒铺。

撑开的屋里摆着两张破旧的方桌。桌上放着一只竹筒,里面装着竹筷。靠东边是土砖码的柜台。里面摆着酒坛子,还有一些煮花生之类的下酒菜。出店门就是那棵泡桐树,树下有一口丈把深的水井,井水甘甜凛冽。夏天,就里就成了贩夫走卒歇脚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离绵竹县城还有三里地。进城的人可以在这里先歇一下脚。

店主人是一对老夫妻。老两口子真是命苦。快六十岁了,无儿无女,无田无地。靠啥子生活喃?俩口子就靠着几升酒米,几文下酒小菜作本钱。老妇人有一手酿造老酒的绝技,几升糯米,在她手里轮番变成米酒。老俩口利用这点本钱开着这个小小的路边酒店,赚几文小钱养活自己。哪个都晓得,本小利小,生意上一点闪失都来不得。两口子更不敢赊欠。周围团转的人都晓得俩口子不容易,也从没有哪个来赊账。

虽说生意小,但是老两口子爱干净,人缘也好,日子过得倒也还清静。过路的人也都喜欢来这小店坐一坐。井里的水清凉,老两口用一根竹竽一截棕绳系住水桶耳朵。平时把水桶往井边的一块干净的大石板上一放。来歇脚的人喝不起酒,从井里扯一桶凉水,接过店家老妇人递到手里的老红土碗或者木水瓜瓢,舀一碗或者整一瓢,咕噜咕噜灌一气。对走路走得脚板起泡,太阳晒得嘴里冒烟的人来说,可真算得上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

有一年,绵竹祥符寺来了一个疯老道,自称叫做张三丰。这老道穿得邋蹋不堪,背一把宝剑沿街乞讨,见了酒馆就进,闻见酒香就来。不喝则已,一喝就喝得倒街卧巷。一身道袍,就这样被他穿得上下发光,说成油抹片,倒更不如说像油漆口袋。

起初,人们对他还真有点讨嫌。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老道好像也有点不对劲的地方。那些年,绵竹城和其它城池一样,到了晚上也要关城门。不过不是关上那两道厚重的城门,而是关上外面的一道栅栏而已。当然,这栅栏门不开,你也莫想进去。可这栅栏门却关不住这老道。到了深夜,老道从外面回城,只见他一边敲着鱼鼓一边唱着道情,像一缕轻烟一样就从那栅栏缝里挤进来了。

还有一次,这张三丰老道乞讨居然讨到祥符寺里去了。据说这佛道两家自古就是冤家对头,让寺里的和尚给撵了出来。老道也不气不急,嘻嘻哈哈的顺手拖了一把大扫把,跑到祥符寺的围墙边,蘸起墙脚下面污水沟里面黑糊糊的奶稀泥巴,以大扫把为笔,在写着嗡嘛呢叭咪吽的墙上舞上“重修祥符寺”几个遒劲的大字后就跑开了。

和尚们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三佛涅磐,赶紧用水来冲洗。说来也怪,那几个字怎么也冲洗不掉了。而且还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引得一大堆百姓跑过来看闹热。

那正在打坐的老和尚听小和尚一报告,掐指一算:“我知道了。这老道说出了三百年后的事。唉,那是天意,天意,随他去吧!”没曾想到,这老和尚还真给说着了。

三百年后,祥符寺果然来了一次大重修,包括那五百罗汉。这是后话。

再说和尚们拿那几个字没奈何,也只好随他去。那几个字就这样日夜放光足足半个月。这样一来,城里城外的军民人等,都晓得这牛鼻子老道有点道行。也就对他敬避各半,随他闹去。

这天晌午,泡桐树下小酒馆老头子正在等生意。张三丰穿着那身油抹片道袍,背着那把从未有人看到出过鞘的宝剑飘来了。

老头子一看来客了,而且是人人都认得的张老道,赶紧迎接了出来。

“还有酒不?老板。”

“哟,哟,道长您看您,千万莫喊我叫老板,小本生意,哪敢称老板嘛。您好折我的寿哟。”老头一边陪着笑脸一边把酒碗排到桌上。

“呵呵,就不用麻烦了,你就把你那坛老酒给我全搬过来。我就抱着坛子喝就行了。这样子过瘾些。”

老头子听说过老道的八卦故事,不敢怠慢,赶紧把酒坛子抱上来。老道抱起酒坛子把脖子一仰,灌了一大口:“好酒好酒,嫂子酿的酒果然名不虚传。看来老道我慕名而来是来对了哟!”

“能见见嫂子吗?我想当面向她讨教点手艺,不知可否?”老道扔了一颗花生米儿吞下,问老头子。

“哎哟道长快莫说起,龟儿子老娘子都不好了好多天了,到这哈儿还爬不起来呢。”老头子苦着脸说,“眼看给她医病,把本钱都给医进去了。以后的日子硬还不晓得咋过呢。”老头似乎是在说给老道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呵呵,大哥莫急莫急,一抹儿的事都会好起来的”。老道边听边喝,等到老头子把话说完,他酒也喝完了。老道站起来,把胡子一抹就要离开。

“道长师傅,你还没给酒钱和下酒菜钱呢。”老头子追上去。

“喔,就给就给。喔嚯,包包里没带钱呢。你看……”老道一边说一边把个穿底衣裳包包翻过来。“你看,你看……”

“这,这可咋个得了嘛,我还望着把这坛子酒卖了给老娘子看病抓药哟……”老头子一下子给急哭了。

“呵呵,呵呵,莫哭莫哭。我把喝了的酒还给就是了。”老道一边说一边跑到水井边上,哇哇地把吃进去的东西全吐到了井里,然后一溜烟跑了。

看到这样子,老头子一屁股坐在石板上放声哭了起来“你这遭瘟的牛鼻子老道哟……”

这里,老婆子已经撑着病体起来了。她安慰着老头子。“唉,晌午了,你还是去把井里的脏水扯起来,一哈儿要是有过路子来喝水,那水就喝不得了。”

老头子只好拿桶去扯井里脏水。他刚把水桶放进井里,怪事发生了。井里居然飘出了浓浓的酒香味。老头子赶紧提起来一尝,天哪,居然是一桶上等的大曲酒!

老两口明白了,那是活神仙老道张三丰在帮他们度过难关!两口子连忙把所有的酒店坛子拿过来,全部给装得满满的。

酒坛子一用完,怪事又发生了,那井里的酒又变成了水,甘甜清冽的水。

管他的,先卖了再说,这几坛酒也够垫得起本钱了。

这几坛子酒显然比以前的酒更好。买方们交口称赞。

酒,很快就卖完了。可怪事又出现了,到了晚上,那井里的水又变成了上等的美酒。等把酒坛子一装满,那井里的酒又变成水。

就这样,老两口子发财了。他们再也不为吃愁,不为穿愁了。

一年后,茅草房变成了大瓦房。几年后,老两口也买起田地了,穿起绸子缎子衣服了。

老道也长久地没来了。老头子常常念着老道的好。希望老道再来一次,好当面向他道谢。后来,老头子又专门出门去找了好多回。可是,老道就像远去的黄鹤,杳无仙踪。

这天晚上,两口子又在念起张老道的好。

老婆子突然说道:“好,好个球,光给酒,又不给糟子。你看圈里的猪,连糟子都没得喂的!”

就在老婆子说话的当口,那张老道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他们的面前了:“呵呵,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卖成钱,你还说猪没糟。罢了罢了!”

只见张老道路拿蚊刷子往井里那么一指,转身就消失了。

就从那天晚上起,井里的水再也不是酒了。就连装在坛子里的酒,也重新变成了水。

过了几年,老婆子病了,死了。老头子一家,败了,散了,永远的散了。只有那口水井还在路边,那棵老泡桐树孤零零地陪伴着那口曾经变出过酒的水井。

好多年过去了,水变酒的故事还是被传了出来。人们都知道绵竹南轩祠那边有口井,叫凉水井。再后来人们干脆就把这地方叫做“凉水井”。

又过了些年,有人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这井里的水来酿酒呢?

于是,他们就在那口井边修了一座酒厂。你还莫说,用那井里的水酿造出来的酒还真是了不起的佳酿。人们为了赞美这酒的好,特的写了一副对联: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啜糟成龙。

又过了一些年,有人找到了这口井的龙脉,就把酒厂顺着龙脉往靠山边方向搬了,修建起了更大规模的酒厂,这就是今天的剑南春酒厂。

当年老俩口子开小酒店的地方,也就一直被叫着凉水井。这村也就随着被叫为“凉水井村”。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