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回龙街
作者:陈婷
来源:
日期:2021-11-14
回龙街是绵竹的一条老街,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成为了回澜大道的一部分。 前十几年我就住在回龙街,并在回龙街小学读书,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童年记忆,直到小学毕业,我才搬离。后面有几年的时间我搬离了回龙街,但是大部分亲戚都还住在回龙街,所以时时回去。渐渐回龙街成为了绵竹的繁华商业区,更是我家里人逛街购物的必去之地。从我懂事到现在,时间刚好过去了四十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四十年回龙街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值得我们回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回龙街并不繁华。它上起老南门大桥,下与半边街相接,街道在当时算是比较宽的了,但是有一种城郊的萧条。街道的两面主要都是平房民居,也有一些几户人杂居的大院子。这些大院子向街道的一面由木板隔起了阁楼用来堆放杂物,楼下临街都是一些铺板门,却几乎没有人打开铺板做生意。回龙街最重要的单位就是回龙街小学,还设有幼儿园,我在里面读了整整九年。在街道中段有两个相对的工厂,一个做秤,被称为衡器社,就在一个杂居的大院子里;另一个连名字都忘了,只记得有当时很威风的大门。之所以还记得这个这个厂,是因为我常常偷跑到这个厂里上厕所。当时整条回龙街都没有一个厕所,学校的大门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家家户户都尽量在自己家里解决。有时候也会到这两个厂里去上厕所。而两个厂都不欢迎外人上厕所,甚至有时候会关上大门,所以要偷跑进去。大人或许不好意思经常去,我们小孩就随意些了,反正也不会受到太严厉的斥责。 街道最热闹的地方是南门大桥的菜市场,这里也有一个厕所,但是市场下午要关门。从早上开始,菜市场里就熙熙攘攘,人流不息。乡下人到来这里买菜,城里人都要到这里买菜。我家离市场近,常常到市场玩耍,也懂得了买菜的诀窍,那就是把握好时间。上午菜贵,中午过后菜还新鲜,但就要便宜点。所以我家很多时候都是中午买第二天的菜。我曾经被委派去菜市场买肉,回家就被大人骂,因为买的肉太瘦了,没有油气。大人领着我的领子回到菜市场,找到卖肉给我的摊位,非说他欺负小孩,要换一块肉。结果怎样我是记不住了,但是买肉就要买肥肉却成为了我后来十几年的准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倒卖粮票和国库券的人几乎都集中在这里。他们不守着任何一个菜摊,就在手里纂着几张粮票或者国库券,在市场里转来转去。看到可能卖粮票的,就凑上去小声问:“有没有粮票卖?”一边问,一边晃动手里的票券,眼睛还要一边滴溜溜观察,免得被管理人员抓住。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困难,到月末的时候更是常常拮据不堪,只有卖点积攒的粮票或者单位分摊的国库券,才能够渡过难关。 那段时间印象深刻的有三两件事,修路、看电视和街面设摊点。 回龙街修路是一件大事,家家都在围观。卡车拉着一车车的建材,带起了一路灰尘。小孩子就跟在车后面奔跑。勇敢一点的还要拽在低一点的卡车或者拖拉机后面,从街头到街尾。运气好的话还能碰见反向的汽车或拖拉机,再拽着车厢回来。几个回合下来,就是一脸一头的灰土。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候的童年根本就没有别的什么乐趣。 路修好的时候,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修路的晚上没有汽车通行。我就骑上家里的28圈自行车,从街头的坡顶一路冲下来,在街尾摔倒。然后又把车推上坡顶,再次冲下来。摔上几次,几十次,上百次,自然就学会了骑车。路基弄好的时候,就要铺水泥了。修路的人在路中间拉上了铁丝网。我记得一个中秋的晚上,一位妇女骑着自行车从街头的坡顶冲下来,一头撞在铁丝网上,核桃和苹果滚了一地。中秋佳节,肯定是急着回家,谁知道以前走惯了的路有了一道屏障呢?不知道她家里有没有孩子等她,也不知道家里的孩子看见她一身的伤痕又是怎样的感受。 似乎“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听到的。我们都没有想到,这是绵竹巨大变化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也就在那个时候,三伯家里买了一个黑白电视。似乎是左邻右舍的第一台。父亲专门从山上运下来一棵高高的杉树,削去枝叶,竖起来,就顶起了高高的天线。从那时候起,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围在黑白色的小匣子前面,观看着遥远地方发生的遥远故事。来看的人太多,三伯干脆把电视机抱到院子里,一个大院的人都自己带着小板凳围坐在电视机前面。这是我以后生活中再也没有遇到过的邻里温情。小孩子是不允许看得太晚的,我们常常撅着嘴巴被赶到床上。但是碰到好看的节目,大人似乎会网开一面。记得有两次被父亲从床上叫醒看电视的经历。一次是女排比赛,中国队和谁打,记不住了,比赛的结果也记不住了,反而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把我叫起来看比赛让人纳闷,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忘记。还有一次是播放一个什么故事片,清朝的人物,还是打斗片。可见当时的娱乐是如何贫瘠,有一点点好的东西,大人都生怕我们错过。 回龙街沿街搭起了铁架,成为了最兴旺的商业区。做生意的人租赁一个小小的铁架子,把要卖的货物都摆在架子上。这样的货架一个挨着一个,在街道两侧排列得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的服装成为了货架上的主要物品,比国营商店的款式更丰富,更好看。另外卖鞋卖帽卖脂粉的也就接踵而至。四街八集的人蜂拥而来,从早到晚,回龙街都是节日一般的繁华。我们放学回家必须从密密的人群中挤过来,而买凉水、小食的又见缝插针,在货架的缝隙里找到了立身之处。大人回忆说,那时候做生意的都赚了大钱。人们以前习惯了到国营的商场里买东西,没有讲价钱的习惯。这些个体户熟谙人们心理,迅速地赚了个盆满钵满。那个时节,似乎个体户都是有钱人。我有好几个表哥表姐都辞去了工作,一头扎进了商业的海洋。可惜海水不仅有宝藏,也会淹死人。我的哥哥姐姐们没有一个最终发了财。又一个表哥曾经贩卖各种各样的物品,有一段时间富裕得令人诧异。在我父母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的年代里,他就常常有几万块的零用钱。表哥每天给我拿钱,让我去买零食,去看书(对了,在回龙街小学旁边,就有一个租书店,连环画一分钱看一本,我在这里消磨了不少的童年时光)。更可惜地是表哥迷上了麻将,然后生意一落千丈,最后连生意也没有了。现在表哥已经是五十好几的人了,他常常讲起当年的辉煌,蹉跎万千。 蓬勃的生意也活泛了回龙街居民的心思。看着一个个胆大的年轻人发了财,居民们也开始考虑起自己的门路。铺面是现成的,把铺板取下来就是店面,可是做什么呢?街面上满满当当的是货架,在店铺里摆上货品肯定会被挡住,卖东西似乎是不成的。我家伯父就在临街的铺面开另一个理发店,贴满了香港明星的图片。我们邻居就利用自己的门面,开了一家面店,卖面,也卖米粉,从早上卖到中午过后,生意非常兴旺。 后来我听到台湾歌手郑智化唱“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当年的回龙街。这么浓厚的商业味道自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端着一个纸箱子,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倒卖磁带,不知道算不算是勤工俭学。 在许多家庭都在为生意奔波的时候,父母都是工人的我家就安静了许多。别人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我父母守着薄薄的几张十元纸币,督促着我的学习;别人大把大把花钱的时候,我父母还是守着薄薄的几张十元纸币,督促着我的学习。那一股商业的热潮虽然催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终于没有吹昏每一个人。这个社会,除开经济,也还需要知识。 街面设摊的情况持续到90年代。回龙街扩建,原住户搬迁。街道上的工厂不见了,老菜市不见了,回龙街小学不见了,多年相依的老邻居不见了,连那些热闹非凡的铁架子也不见了。最后,连回龙街这个名字也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宽更长的回澜大道,之所以叫回澜大道,是因为绵竹中学内有座回澜塔。回澜塔,不仅是绵竹唯一现存的古塔,也是全省唯一的现存的文峰古塔。据悉,在四川、重庆仅有两处,重庆一处在南山广彝书院。因为古代,只有文风鼎盛时期的书院才有资格修建文峰塔。绵竹紫岩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在绵竹城北的紫云岩即九龙镇无隐堂,到明代永乐初年迁至原绵竹中学内,明末时遭兵乱毁于一旦。今天的紫岩书院,乃清代嘉庆十年复建。相传文峰塔更名为回澜塔的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四年,绵竹城内遭受大洪灾,紫岩书院地势不高,因为有塔镇住洪水,洪水退了回去。又因为马尾河流经此处,河道像弓箭一样,塔像一支威力无比的箭,故将文峰塔改名为回澜塔。其塔尖为64公斤青铜所铸造的避雷针,又称文峰笔。 回澜大道从中心广场笔直延伸,跨过马尾河,一路向东,恰似绵竹城由内而外的发展方向。道路平坦宽阔,过往车辆川流不息,从明珠塔下奔向各自的方向。道路两旁依然是商业店铺,餐饮娱乐、箱包服饰、运动休闲,应有尽有。但是,这里却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铁架和铺板门,而成为了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市。街道两边玻璃橱窗光洁耀眼,霓虹闪烁不停。店里琳琅满目,再也不是以前号称来自广东、深圳却不知道来自何处的廉价服饰,电视电影里的知名品牌一个个地在安营扎寨。店铺上面是多层高楼,住在这里的人坐拥繁华市景,尽情享受这绵竹的美好。人们在道路两旁散步逛街,享受着更加便捷、更加优雅的购物环境。 道路的延伸也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夜晚的中心广场灯火辉煌,孩子们在音乐喷泉边奔跑嬉戏,老人在广场漫步跳舞,青年人在购物的闲暇拿出手机,捕捉盛世的气息。四十年来,回龙街又从沉寂走向了喧闹,由喧闹走向了繁华,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