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大南街消失的巷子
作者:殷坤才
来源:
日期:2021-11-12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家居安徽桐城与丁家为邻。由于宅基地两家发生争执,因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且时间久远,互不相让,旁人和官府因涉及到尚书大人因而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这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本意是叫张英出面打招呼摆平叶家。张英看过书信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诗,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让家人将这首诗带回去。家里人原以为张英有什么强硬的办法,但见到这首诗十分败兴,一商量只好按张英的办法将墙垣折让三尺。张英的行为正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古语,丁家一见,十分感动,也把墙垣退让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在安徽桐城,现已成为旅游景点和文明教育基地。 街巷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具内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值得流传和继承发扬。在旧中国,因私有制的原因,土地、房屋的纠纷十分突出,因而诞生了长短、大小、宽窄不一的巷子。 我家世代居住绵竹,从父辈开始至今在绵竹城居住了一百余年。 1949年12月25日绵竹解放,1950年1月16日我出生。我们从大南街中段、羊坊坎经历了数次搬迁,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初才离开绵竹大南街。 儿时的回忆至今记忆犹新,一群小伙伴,大人忙于生计就整天街头巷尾胡奔乱串,没玩具可玩就玩泥巴,甚至尿尿和泥。一天下来,个个都是泥猴似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院子里,第一件事就是约上小伙伴疯耍、捉迷藏。一个院子里居住多户人家,谁家有老人,就把钥匙放在谁家,小孩子一放学,老人就忙招呼,防止打架。夏天一到,吃过晚饭,就散坐在院里乘凉摆条,一个院子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相处也十分和谐。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 曾几何时,原来的大院不见了,巷子不见了,变成了一幢幢的高楼。人们纷纷搬进了这人造的笼子互相隔离了,一幢楼内甚至一个单元内居住的人相互不认识了、陌生了。因此,对于大院和巷子的回忆、思念加深了。 我们居住在绵竹大南街,解放后改名庆云街,分上街、中街、下街,文革中又改名红光路,据我的回忆和走访,整条街共有30条巷子,绝大多数都有名称。除少数几条空巷(就是里面没院子、没住房)无名外,大多与聚居姓氏和修建者有关而命名。一九八一年重新命名了一批新名称,所以老名称很多人记不得了,特别是青年人更是不知道。并且80%以上的巷子已经消失了,仅有的几个新名称巷子,随着旧城改造和建设也即将消失了。 说起这些巷子现在仅存王麻巷、向阳巷、前进巷、春雷巷了,很快这几条巷子也要消失了。这几条巷子都在大南街西侧、东侧所有巷子已经全部消失了,像三星巷、里仁巷、胜利巷、温家巷、仁泽巷、观音堂巷、洗墨池巷已变成为街道了,只剩下一个彭草药巷了。 王麻巷,因巷内有一摊饼的王麻子而得名。 胜利巷原为六居委会驻地。 大南街上段东侧的短巷外面看是一条巷子,一进去只有一户袁姓人居住。 洗澡堂巷,一侧是解放前女子纺织所,旁有一照相馆,下面有一国营澡堂,因巷内无人居住,故无名大家称为洗澡堂巷。 三星巷内原有三个院子,取福禄寿三星之名以吉祥为意。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我们正在此居住。我提议改名红星巷,在玻璃厂工作的高大伯做了一个木牌上油漆大书三字红星巷挂于巷口,1981年地名普查仍用三星巷。 里仁巷则取以里仁为美的意思命名。 高汤元巷是解放前的名,解放后无人提起。 只知庆云中街51号,因巷尾有一姓陈的常在巷口卖猫鱼,大家随口称陈猫鱼巷,1981年改为劲松巷。 下面有一素饭馆,侧有一巷子,巷内是派出所,故大家称派出所巷,内无居民居住。 团结巷内原居住有黄姓地主,但不知什么原因,大家都不知名,因巷口有一李姓卖生漆的铺面,大家顺口叫李漆铺巷。 观音堂巷内出头有一观音殿,巷里有一巷叫李家桑园,后称桑园巷,这称得上是巷中巷了。观音堂巷侧一条巷,内有一彭草药而得名,解放后绵竹的名医。 仁泽巷则因仁泽医院而得名。 到了大南街下段,现人民医院处,过去就基本是农田了,但整个大南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绵竹的商业中心。 尽管几经变迁,物去人非,但故居在我心中仍是美好的,尽管居住的房子破旧,生活困苦,但回忆起来还是甜蜜的。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