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从绵竹少年到一代学宗(连载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1-17    

静江晚唱

终其在位的二十多年,孝宗赵昚对张栻是莫失莫忘、信任有加的。

原因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相国重臣张浚之子,更多的,是源于当年的君臣之契,源于对张浚张栻父子主战未能、反施和议之策的愧疚,更源于张栻确有经纬国家的才能。

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始启用张栻,外放历练,先除知抚州,旋改为知严州,短暂任职后,召为尚书吏部员外郎,旋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

虽然很得孝宗信任,但是他从不揣测上意,君前奏对但凭本心。《续资治通鉴》记录说:公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以人主意向辄有所随顺。开经筵,他讲《诗经·葛覃》,以劝孝宗实施德政教化,提醒他不要兴利扰民。不期一年,孝宗召对六七次之多,由此让近臣不安,他们合中外之力排挤,意欲将他赶出朝堂,外放地方。

淳熙二年(1175年),张栻以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开始了为官一任、造福地方的从政实践。这一年,张栻已43岁。

当时的广南西路及静江府,尚是边蛮荒地,人民普遍缺乏中原礼仪教化。张栻到任后,从其理学家的文教功能教化边民入手,做了大量有益地方的工作。立盐法、简州兵、抚峒丁、改马政、劝农桑、建贤祠、兴州学……不到三年的任期,政绩突出,教化明显,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江陵谢幕

不久,张栻除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安抚本路。

为政在实。无论在静江府,还是江陵府,他都以自己理学家的较真精神,对官场的陋习予以纠偏。

严缉捕、整军政、斩奸盗、缚北虏,一系列在江陵府的施政组合拳打出去之后,这一年的十一月,他病倒了。

在明知病重不起的情况下,张栻仍然心系朝廷:“亟犹手书,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赵昚始终对张栻的建言重视践履,执政晚年政治清明,民和俗静,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成就了历史上的“乾淳之治”,使羸弱偏安的南宋朝廷有了一段难得的中兴气象,这其中,应有张栻作为理学家的政治建言之功。

二月初二,张栻病危。追随他甚久的学生吴伦侍候在侧,左右扶掖,因问他还有什么遗命,张栻说:“蝉蜕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遂坐逝。

张栻灵柩出江陵时,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四方贤士泣涕相吊。朱子闻讣,罢宴大哭,并寄书吕伯恭曰:“吾道之衰,乃至于此。且不惟吾道之衰,于当世亦大有厉害也!”诚为肺腑之痛语。

青峰埋骨

湖南宁乡九曲峰下,有一马蹄状小山,当地人称为罗带山。山之东西两侧,依偎分布着张栻和他的父亲张浚的墓。

如今,张栻墓前,已然大树冠盖,林荫蔽日。张栻生时,好易学的父亲张浚为他取名栻,希望他把握自己命运的星盘,但张栻却坚持自己的主张,长成了古书上那棵风姿秀挺的大树。他成为宗师的湖湘学派,又因为魏了翁的私淑,以及宇文挺臣、陈概、“二江九先生”等蜀地主力学者群的传续,成为影响蜀学数百年的学术洪流。 (完结)

(图由绵竹市张浚张栻学术思想研究会提供)

转自《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