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从绵竹少年到一代学宗(连载三)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1-16
伍 岳麓会讲 张栻的军事才能,在“隆兴北伐”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但在随后破李金起势,却发挥了作用。 隆兴二年(1164年)冬,湖南郴州宜章弓手李金攻入广东英德、韶州、连州、德庆、肇庆诸州府;往西夺取广西梧、贺二州,次年5月,攻克郴州。朝廷派刘珙为湖南安抚使,专事镇压李金。受胡宏的举荐,刘珙向张栻请教破李金之策。张栻为之筹策,一面传檄两广,扼关守寨,征调湖北京西制置使沈介的援兵,一面对李金军进行分化和瓦解。八月,李金军告破。 刘珙感于张栻之才,遂在平息李金军之后,修葺岳麓书院,延请张栻为书院山长。张栻没有答应刘珙的“山长”之请,他的理由是“先师胡宏所不得为”,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学术宗师的谦逊品格。 书院教学何为?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张栻指出了岳麓书院重建授徒的目的:“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又之,“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义利之辨具有很强的当代启发。他在继承孔孟义利观的基础上,就道德标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张栻传道济民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南宋早期的萌芽。从他自身的学习、读书实践来看,他觉得读书和学习提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反对单纯为科举而读书。在他所处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思想,便见出他思想先念的伟大之处。 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张栻就和朱熹在临安行在相互见面认识,次年9月,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豫章,登舟哭祭张浚亡灵。这次见面,他们畅谈了三天,相互引为究理探学的知己。此后,他们便常常书信往还,探讨学问,辩论是非。
有感于书信交流学问的不够畅快、效率低下,加之两人都有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想法,于是见面会讲便成为两人共同的意愿。其时,岳麓书院重建新开,张栻声誉与名望日隆,朱熹遂决定主动前往,会讲之余,一并作南岳之游。 乾道三年(1167年)8月下旬,朱熹在弟子范伯崇、林择之的陪同下,从福建崇安启程,于9月8日抵达长沙,受到张栻及一众弟子的热烈欢迎。 朱熹在长沙呆了两个多月时间,与张栻就双方关切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朱熹弟子范林二人和张栻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的弟子环列在两位大儒的周围,以旁听,以见证,以观察,场面宏大,为岳麓书院以来最盛。 从后来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大宗师会讲的场景: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范伯崇更是记录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由于没有具体的记载,会讲的详细内容今天已经不可考,我们只能通过详细考察主讲者及其弟子、听讲者当时及以后的一些文字言论来作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朱张会讲,大体讨论了包括中和说、太极说、知行说、仁说、察识持养说等学说,涉及理学思想及教育思想等许多重要问题。 没有扩音器,二人的声音再宏敞,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张朱二人的反复论辩,不是刻意的儒门仪轨,更像是他们给予士子们的课业复习,显示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咳唾遗珠,风仪想见,流水一般循环往复的士子们,未纳分毫礼金,便得以分享了这场旷世难遇的思想盛宴,使后人思之,无不追慕再三。 这次会讲之后的岳麓书院和湖湘学派,因张栻而名动天下。元代理学家吴澄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可为知言…… (待续) (图由绵竹市张浚张栻学术思想研究会提供)
转自《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