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从绵竹少年到一代学宗(连载一)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1-13
主要贡献。张栻勤勉精思、见识宏博、践行笃实,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他创建了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蜀中学者从张栻受教后,返回蜀地,讲学于成都“两江之上”,促进了蜀学的发展,“二江之讲舍,不下长沙”。 历史功绩。张栻在与朱熹的“相与博约”中,发展了宋代理学,确立了理学中最盛的湖湘学派,并促进了宋代蜀学的持续发展。其爱国爱民精神和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建的城南书院之学风,影响深远。 在川遗存。德阳绵竹市有南轩祠、南轩洗墨池、桂香亭、读书台遗址等。 当代价值。张栻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民族团结,提倡孝道,重实事实功,内修外攘,爱国献身等事功修为,集中体现了“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的经世致用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018年5月19日,四川德阳,绵竹南轩中学,云开雨停,风来爽至。 这里是南宋大儒、理学家张栻的故里。 当按剑执卷、目视远方的张栻全身像揭开后,全校师生无不肃穆恭谨、敬拜如仪。 青史把名标,薪火传今朝!诚如《南轩故里颂》所言,作为张栻思想体系里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在近千年的演进历史里山河重光、人间器重,源于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洞穿时代、烛照古今的力量。
人物简介 张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德阳绵竹市)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父张浚是苏轼、程颐再传弟子,“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张栻历任知静江府、知江陵府等职,皆政绩卓著。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从祀孔庙。
壹 阆州辞里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冬,阆州,嘉陵江渡口。 一艘即将顺江而下的官船上,5岁的钦夫(张栻字敬夫,后避翼祖讳改字钦夫)和母亲宇文氏及一众内眷正在和前来送行的亲友僚属挥手话别。 张家在阆时间不长,却明大纲、修仁义,军政一体,上下归心。这一年的春正月,蒙圣眷,家君加观文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出将入相,正是他一生抱负初展的好开端。但朝局千变万化,年底的时候,朝廷却又有了新的诏命: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这是贬谪的意思了。 永州好啊,远离庙堂,又能一家人团聚,只是离祖籍绵竹、离生活了几年的阆州越来越远了。 “母亲,我们还会回来吗?”钦儿忽然问道。 “钦儿啊,不管你将来走到哪里,你都不能忘了这个生身之邦。”在官不自由,宇文氏是明白的,所以她不能给出“会”与“不会”这两个确定的回答,但她可以确定的是,为母之教,在于让钦儿从小怀真情、懂感恩。 “钦儿记下了。” 山长水阔,去去初程。年幼的钦夫终究还是不解离滋味的,很快,他就在宇文氏的怀里睡着了。 贰 长沙积学 在长沙城南尽心堂建成后不久,父亲请来了刘芮先生,主持张家子弟的馆舍之学。 刘先生是元祐忠贤、忠肃公刘挚的曾孙,南渡后徙居长沙,先后师事孙伟和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成为元城学派开山大儒刘安世的再传弟子,后又游于和靖先生尹焞门下,深于易学,所造粹然。 在阆州生活之时,尹焞曾经短暂教习过张栻,对其目之甚高。 刘先生对张栻兄弟言行举止的要求似乎更严。在主讲仁义之道之外,他又加上了《易经》教习的课程,以天地自然、世间万象变易的深刻奥义,启发张栻兄弟的懵懂蒙昧于万一。 稍长,在父亲的要求下,张栻又从岭表王大宝先生学。王大宝字符龟,是潮州海阳人,对儒学颇有研究,尤其对《易经》有心得。张浚贬谪连州时,王大宝正好知连州,两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连州时,张浚经济困窘,王大宝知道后,就拿出一部分经制钱来接济他。经制钱本是朝廷为筹措军政费用而在地方加征的杂税,只能用于军政开支,王 大宝此举,当然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张浚为此深感不安:“如果就此连累了你,可怎么办呢?”王大宝却慨然道:“如果因此而被连累,这是我的命!”感于王大宝的高义,张浚由此与王大宝论交。 “刘先生易学高深,已是一时之选,为什么还要从王先生学呢?”张栻不解父亲的真实意图,于是问道。 “钦儿以为从师问学,以学问先,抑或以德为先?”张浚不直接回答张栻的提问,而是启发性地反问道。 “圣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儿以为,从师问学,首要学其品德,次之才学其学问。” “钦儿理解甚是。”张浚以此为发挥,又给张栻讲了一番修身立德的道理,并把王先生甘冒风险接济他的这件事讲给他,目的不是让张栻明白自己为官的艰窘,而是理解王先生品行道德的高义之处。 “父亲是要儿择师而处,遇贤即拜,开拓心胸,养成道德。”张栻欣然于父亲的这一番说教,自此汲汲于追拜名师,见贤思齐…… (待续)
转自《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