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些事值得永远铭记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10-23
家住剑南街道迎祥社区瑞祥巷的85岁老人王星举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时主要负责炮手基座,回忆起在朝鲜作战的场景时说:“我在朝鲜的主要任务是‘挖、打、学’,挖就是挖掩体、挖战壕、挖防空洞;打,就是训练打靶;学,就是学习政治、军事、文化,那些事值得永远铭记。” 18岁参军,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炮兵 王星举说,在他家的七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四。小学读过三四年书的他,在18岁时从绵竹城关三分会报名参军。当批次中,绵竹有800多名青年在罗江参加新兵集训后,搭火车从罗江到广元,再从广元搭汽车,翻越秦岭,再过鸭绿江后到达朝鲜,在朝鲜待了有一年多时间。朝鲜停战后,他们回到辽东半岛,其中有的又去了大兴安岭。当年和他一起返回绵竹,目前还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还有徐邦兴、朱明全、张世贵、刘祖煜、龙在金、叶光义等。 王星举告诉记者,当年在到达朝鲜后,他们的部队被分在燕岩洞作炮兵,由3人组成才能完成炮车的运输、运转,一个人负责炮身、一个人负责炮架、一个人负责炮座,副班长就负责背瞄准器。当年,他负责的是炮座。在训练中,经常把炮座举过头绕身转体。 “在进入朝鲜作战时,每天晚上部队都要通报敌情,敌人打信号弹以后,我们就合围敌人。”王星举说,在山上的坑道围攻敌人时,一个连一个连地上战场,上百人去搜寻敌人,像这样的次数太多。但是,敌人早已转移,一般都搜寻不到敌人。那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三个字,那就是“挖、打、学”。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愿祖国繁荣富强 王星举说,停战后,他们是第三批撤回祖国的。从朝鲜的燕岩洞步行走到平壤,当时敌人的飞机在他们转移的上空绕一圈就飞走了。为了不被敌机发现,他们的部队在白天就组织士兵休整睡觉,晚上行军。他们一连走了几天几夜,身上还得背三四十斤的物品,包括手榴弹、水壶、子弹袋、铁锹、武器、饭包、雨衣等,而蚊帐、多余的衣物都会丢弃,并集中掩埋。走久了士兵们的脚底磨起水泡,副班长就帮助大家挑脚上的泡。 回忆起当年在朝鲜的艰苦场景,他说,由于当时自己年轻,到了朝鲜后,绵竹一同去的士兵,都被分在不同部队,在同一连队,遇到的是口音不同的新兵,他们也牵挂家里,加之自己文化少,他们的副班长、来自湖南的贺绍焕帮助他给绵竹的家人写了第一封信,说他们到了朝鲜,在这里平安,让家里人放心。 现在王星举老人记忆力好、听力好、思维敏捷,他经常关注中国人民志愿者军出国作战的有关消息,不定期地与绵竹的抗美援朝老兵聚在一起叙旧、交流感情,畅谈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说,10月23日上午,我国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他在家里通过电视收看了纪念大会盛况。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生活,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