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士肖明福:战争残酷 珍爱和平
作者:刘菲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10-16    

初见肖明福是在初秋的一个下午,绵绵秋雨润泽着大地。紫岩路158号居民住宅楼里,84岁的他戴着眼镜在窗前看书,桌上放着一本册子,写满了读书笔记,身后的书柜上,满满的书籍因经常翻看,都有些毛边了。很难想象,面前文质彬彬、喜爱阅读的老人曾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与死神较量,救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投笔从戎 家人抹泪送他去战场

肖明福出生于原武都镇新开村,1952年,刚满16岁的他,刚从学校毕业,就惜别父母,参军入伍赶赴朝鲜战场。其实肖明福报名参军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5岁时,街头巷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处处可见,响亮的口号让青年一代热血澎湃。那时,一腔壮志豪情的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在绵阳集训时,被闻讯赶来的父亲拦了下来。

可是,虽然身在学堂,心中想要走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愿望没有磨灭,反而愈发强烈。多少次与家人促膝长谈,多少次急匆匆回家与父母分享自己从学校了解到的战场情况,架不住肖明福的软磨硬泡,也深知抗美援朝的重要性,1年后,肖明福如愿报名参军。胸前的大红花以及父母眼眶闪烁的泪光,还有临行前与家人的合影一直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

跨过鸭绿江 敌机轰炸硝烟弥漫

因为有文化底子,入伍后肖明福被编入68军204师610团,成为了一名卫生兵。集训时,他刻苦学习取弹片、缝合、止血、包扎等技能,想着自己多熟练一分,受伤的战友们就能少受一份罪。

细数回忆片段,进入朝鲜战场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是1952年的11月,冬天,白雪皑皑。火车驶过鸭绿江,车厢内响起了嘹亮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个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生命在这一刻只为一个信念,抛开生死,来到异国他乡。

刚过鸭绿江,火车便停了下来,迎接志愿军的是敌军低空呼啸的飞机和密密麻麻的炮弹。刚刚还一起谈笑一起唱歌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刚到朝鲜,肖明福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躲过炮弹,向着前线进发。零下20多度的天气,有时一夜大雪,地上就会堆积1米多高的雪。有朝鲜人会清理积雪,只有插上旗子的路段可以通行,没有清理过的路段,人踩在上面可能随时掉进深坑。志愿军身上只有薄薄的、打着补丁的棉袄。于是,冻伤成为了部队进发面临的最大难题。“有的手和手套冻在了一起,有的脚趾冻坏了,还有的耳朵或者鼻子冻掉了……能医的就留下来在山洞保暖,不能医的只能截断。”

战场上的卫生兵 亲睹战争的残酷

对于一线战场来说,卫生兵所在的绑扎所相对安全,不过前方密集的炮火声以及陆陆续续运来的大批伤员也让肖明福深刻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他说,刚上战场,虽然绑扎所距离前线战场还有100多米远,但密集的枪炮声也让人紧张得牙关打颤。随着伤员陆陆续续被送进绑扎所,取弹片、止血、包扎……在与死神争夺生命中,逐渐就忘记了害怕。

“每周都有一趟回国的火车坐满了重伤员。”肖明福回忆,那时候,每名志愿军的衣服里都缝了几张小纸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所属部队以及自己的籍贯,以防万一。早就明白枪炮无情,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就算受伤,就算可能留下残疾,绑扎所里的病人都还是保持着乐观。枪就是军人的生命,肖明福曾亲眼看见有战士腹部受伤,人已昏迷,肠子耷拉在担架上,依旧死死抱着机枪。

绑扎所里有源源不断从战场上运送下来的伤员,卫生兵最头疼的问题是缺医少药。纱布反复用,麻药省着用,肖明福说,一般的手术卫生兵都会劝说伤员不用麻药,然后用纱布缠着木棍,让伤员咬着实施手术。

“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采访结束时,肖明福取下眼镜,幽幽叹息。他说,虽在绑扎所,却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战友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六十多年前在朝鲜的一幕一幕他永不会忘记,也正是这样,他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耄耋之年,他想多看看书,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