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六君子”杨锐最大单幅篆书条屏惊现绵竹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12-31
元旦前夕,记者从位于紫岩街道联合村的江奎艺术博物馆获悉,他们近日从拍卖行重金拍买到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8条屏的篆书正在这里展示,该作品距今130年。 杨锐是四川绵竹人,于1898年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变法六君子”,年仅41岁。因其去世早,所以其书法作品传世极少,特别珍贵。 该条屏的篆书落款显示,是杨锐送给艰云二兄大人正篆,乙丑年秋月,弟杨锐,印章落款为杨叔峤。据查证,这是杨锐32岁时的书法作品。该篆书条屏高180厘米、宽48厘米,是目前杨锐传世的单幅篆书条屏规格最大的书法作品。 杨锐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 据江奎艺术博物馆馆长江绪奎介绍,杨锐,字叔峤,四川绵竹人。他不仅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更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诗人史学家、文物鉴藏家,这些大多不为绵竹人知晓。 杨锐书法取法高古、自成一体、别具风韵,使梁启超叹为观止。孤傲闻世的名画家聋道人、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大家张伯驹、末代帝师梁鼎芬等都向他属求墨宝。篆刻大师黄士陵仰慕杨锐盛名,为之镌刻过大量印章。杨锐在晚清书学理论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他在1875年学生时代就撰写了《秦汉碑篆文考》的书学理论著作,比康有为早十四年就阐述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阐发的类似思想。他不像康有为多有偏激,主张碑帖兼融。杨锐认为:书法必须创新,《天法神谶碑》不守窠臼,“剑拔弩张,大非史籀李斯之旧”,他还主张“文无定式”,“不可拘泥于许慎六书”,“要当兼收而并蓄之”的观点。杨锐的《秦汉碑篆文考》是在包世臣、康有为二者之间承先启后的重要书学理论著作。 戊戌变法时,杨锐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他不仅是忧国忧民的改革志士,闻名中外的中国“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而且也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诗人史学家、文物鉴藏家。他的遗著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晋书十八家辑遗》、《隋史补遗》、《说经堂诗草》、《秦汉碑篆文考》等。 其书法作品别具神韵 造诣极高 杨锐书法初学唐宋元明法帖,然后上追商秦、汉魏碑碣、瓦当、铭文。他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碑帖相融,都别具神韵。特别是他的篆书作品,取法高古,杂取诸碑,自成一体、造诣极高。如:他写给虞元任的一幅篆书联竞使梁启超叹为观止,特跋曰:“叔峤先生遗墨传世绝希,虞仁兄宝此,岂唯藏掌故,盖正气实寄焉。”(此联原收藏于杨锐家乡绵竹)。再如:现收藏于德阳市江奎艺术博物馆的杨锐巨幅篆书八条屏(每幅180×48cm),是目前发现的杨锐最大的篆书精品,其内容为《易经》摘录。书此巨作时,他虽年仅三十二岁,却笔力浑厚而苍拙,笔走龙蛇,墨滚珠玑,观者无不称奇。 杨锐从小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历算、医术、文物鉴赏、金石、书画无不涉猎;擅诗文、书法,尤长于经学。其祖三代皆注重研习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经学。他家书屋称为“说经堂”,他与长兄杨聪互为师友,鄙夷腐儒式的空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同治十三年(1874),杨锐赴成都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批阅其试卷,惊叹为蜀中奇才。待面试时,杨锐纵论古今,臧否时事,张之洞为之倾倒,叹曰:“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遂改杨锐原字“退之”为“叔峤”,纳为弟子,允幕下协助审校文稿。 杨锐从小勤奋治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富收藏、精鉴赏、擅研究,这些都滋养了对杨锐在书法和书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