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扶:东汉谶纬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30    

董扶: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著名的经学家、谶纬家,字茂安,绵竹人,官至侍中。其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益部耆旧传》。

董扶年轻时跟从老师学习,同时精通好几种经书,还擅长于西汉欧阳生所传的《尚书》。后董扶又事奉大儒家杨厚,深入研究图谶。所谓图谶,就是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后来董扶到了京师,到国家的太学去游学。东汉的太学规模很大,汉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生达到三万人。董扶到太学游学后,回到家乡讲学授业,很多弟子都是从外地慕名而来。据《后汉书》记载,董扶“年少时游太学,与同乡人任安名声相等,都与同郡杨厚学习图谶之学”。可见,董扶与任安,不仅同为绵竹人,而且同出一个师门,同样声名远播。

永康年,发生日蚀,古人迷信,以为上天不满,于是皇帝就下诏推举贤良方正的人,用经义的准则衡量施政的得失。左冯翊(官名)赵谦等人推举董扶,董扶说自己有病而不能来见天子,在长安远远地向朝廷上了份密封的奏章,然后就称病重回家乡了。董扶回家后,前后宰府十次征召,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博士、有道,但董扶都称病不就任,因此他的名声特别大。《华阳国志》里称“汉征八士,蜀有四焉”,董扶就是这四位蜀士之一。

汉灵帝时,当时的大将军何进上表推荐董扶说:“董扶辅以言偃、卜商的品德,传承孔子的风范,心里有焦延寿、董仲舒那种消除灾变,恢复正常的策略。现今并州、凉州扰乱不安,西戎骚动反叛,应该敕命专程征召,待他以非同一般的礼节,来征询和谋划妙计。”于是汉灵帝征召董扶。天子下令征,那就不得不来了。董扶一来就被拜为侍中,皇帝非常器重他。董扶与同样是儒家门徒的卢植、杨奇关系都非常亲密。

而当时,除了国内频繁的起义和叛乱,边疆的外族也在不断地侵扰,特别是北方的鲜卑,年年进犯幽、并二州。

由于天下不太平,战乱四起,朝中大臣、皇室宗族都各有盘算,为日后避乱或割据一方而暗做准备。此时,董扶私下对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向皇帝请求做益州牧,董扶也请求担任蜀郡属国都尉,与刘焉一同到蜀。刘焉入蜀之初,其治所就在绵竹(据清末赵敦彝《蜀郡建置沿革考》记载,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徒治绵竹,兴平元年还至成都)。在董扶离开京城后一年,皇帝驾崩,天下大乱,于是董扶离开官位回到家乡,一直活到八十二岁才去世。后来刘备在蜀中称天子,就像董扶当初所预言一样,得到了印证。蜀丞相诸葛亮曾问广汉秦宓:董扶和任安所长是什么。秦宓说:“董扶奖励很小的善事,贬责点滴的坏事。任安记人的好处,忘记人的过失。”

董扶与任安、周舒齐名,都是蜀汉的学术奠基人,名儒杨厚的弟子。董扶的事迹之所以见于《后汉书·方士传》,原因是东汉以来的学者经学与谶纬不分家,而董扶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谶纬方面。

董扶对后世蜀国的建立也有深远的影响。他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说动刘焉出任益州刺史,董扶本人就是蜀中人士,他帮助刘焉到达蜀中后,许多的地方名士,如任安、王商、陈实、祝龟,就是在他的拉拢下栖身刘焉羽翼下的。而董扶说动刘焉入蜀这一举动也为后来的刘备占据蜀中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参考书目:《后汉书·方术列传》、《益部耆旧传》、《三国志》)       宁志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