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清朝末年毕业证见证绵竹百年沧桑巨变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10-17
10月12日,记者在位于我市东北镇联合村的德阳首家民办博物馆——江奎艺术博物馆见到了两张百年前的毕业证书,是当时的绵竹县自治研究所颁发给班上的43名学员的毕业证书,发现的两张是颁发给学员江承儒的。 ●“5·12”震后从夹墙中发现四件清末文物 江奎艺术博物馆馆长江绪奎告诉记者,这张颁发给江承儒的毕业证书是今年9月从其堂兄江绪龙家征集到的,是其幺爷当年获取的毕业证书,对研究清末时期绵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填补了绵竹历史的空白。 据悉,这四件文物是堂兄“5·12”震后从家里倒塌的墙中发现的,一个圆柱形的铁筒内包裹着一张宣统二年(1910)五月由绵竹县正堂兼绵竹县自治研究所所长胡某某发给学员江承儒的绵竹县自治研究所不及格文凭第59号(长63.5厘米,宽47.5厘米);一张宣统二年十二月由绵竹县正堂兼绵竹县自治研究所所长冯某某发给江承儒的绵竹县自治研究毕业文凭第28号;一本隶属绵竹县自治研究所同学录(24厘米×14.5厘米),班上43名同学的姓名及家庭住址;一张是江承儒五兄弟分家精美的手书楷体契约(61厘米×52厘米),均为纸质。 ●100年前毕业考试科目为15科 记者了解到,颁发给江承儒的两张文凭为木版套印,一张为石印,每科成绩和名字均为楷书手写。毕业证的上方是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奉上谕旨,上部为楷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的上谕,周边饰有竹纹和梅花冰纹;下部分右边为文凭编号、各科成绩及名次,左边分别为绵竹县正堂兼绵竹县自治研究所所长、视学兼总董、教兼管理等的签名和盖印。其中毕业考试科目为15科,包括法学通论、宪法纲要、地方行政制度、大清会典事例、现行法制大意、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行政各论等。该证书是研究清末中国、四川、绵竹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辛亥革命前,很多省区的地方自治机构已经成立过半,地方自治局、自治研究所遍布全国。自治讲习所等官方机构,培训了大批推行民主选举的骨干,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开展, 绵竹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的故乡,当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从2张毕业证书上看出,前后2年考试的科目及内容有所不同,也见证了“戊戌变法”后,包括绵竹在内的地方改革也在逐渐推进。 ●毕业证书见证100年前的政治改革 清末,中国处于历史巨变之中,内外交困的朝廷不得不采取姿态,挽救覆亡的命运。朝廷决定在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学习日本的地方自治经验,简称县乡二级自治。清晚期“绵竹县自治研究所”就是以此为背景和依托而建立的。 江绪奎说,这两张清代宣统二年(1910)绵竹自治研究所的毕业证书,说明绵竹当时已基本落实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建立了基层议事会机构。但随着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和全国革命风暴的风起云涌,预备立宪并未能挽救清政府灭亡的命运。该毕业证书所载上谕内容就是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推行地方自治政策的历史见证。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方兴未艾的地方自治运动,从而在全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