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柏林:古圣先贤遗风长存
作者:王冰     来源:     日期:2019-09-12    

 

蜀中理学推绵竹,天下祠堂数柏林。大柏林位于汉旺镇南3公里处,距绵竹市区12公里,占地6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400余亩。北宋抗金名将、一代贤相张浚的父亲雍国公张咸及母亲秦国夫人计氏葬于此。园内有墓冢、碑铭、石俑、石马等石像雕刻以及张氏祠堂等纪念建筑,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900余年。1980年经汉旺镇政府在原地改建并改名为柏林公园,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幽幽柏林追思古圣先贤

10月25日,记者迎着秋日暖阳来到柏林公园。远远一望,园内亭台古塔林木蓊郁,古朴的大门前有两尊被风霜侵蚀得斑驳的石头狮子,给人浓郁的文化氛围及千年历史沧桑之感。走进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岳飞送张浚北伐诗手迹碑,该碑宽7米,高3米,气势恢宏,诗碑背面刻绘有南宋爱国名将张浚和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的人像和手迹书法作品,供后人瞻仰缅怀。

从诗碑沿阶而下,是40余亩的墓园,园内遍植柏树,大多为解放后所新植,昔日园内四处可见的古柏已无踪影,只能见到一些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古柏树桩还散留在柏树林间。据悉,张咸夫妇墓园自建成四周便遍植柏树,由于张氏父子忠于国家惠爱百姓,深受后人爱戴,四川巡按刘黼曾亲至柏林勘察,见雍国公张咸夫妇坟墓年久渐湮,乃筹资为之重修,并大量增植古柏,修建享堂,以为看守拜吊之需。墓前立有二碑,置石俑四,石马二,石狮、象各一,岁时春秋祭祀,以表忠贤。后历朝历代陆续补植,到明清时代园内已形成一大片古柏树林,夏季浓荫蔽日,并以大小分次第一一钉以号牌,民国年间园内共有大小古柏树532株(根据民国六年钉有木牌数)。到解放前夕,由于历年被砍被盗损失严重,再加上当地水土环境变化,园内古柏陆续干枯,到上世纪末,园内古柏几乎枯死殆尽,徒留一株株枯柏枝干苍劲。地震后,园内枯柏也受损严重,后被陆续砍伐,仅留下少量古柏树桩。

柏林内现存二墓,乃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父母——雍国公张咸和秦国夫人计氏墓。两墓相依,墓前放置有石俑以及石马、石狮等动物石像,墓道两旁还有十二生肖石刻像,这些石像雕刻得栩栩如生,部分石像因地震出现破损。墓旁另有4米高的宋贤良张公碑一幢,记录张氏世系传承。重建后柏林公园内小桥流水景致宜人,是我市一处休闲避暑名胜,至今仍可见亭台、楼阁、水池、假山等景物。墓园西南角建有张氏祠堂,可惜地震受损严重残破不堪,被杂树野草湮没。

大将真儒爱国情怀千年回响

走在大柏林内,除了古墓石碑柏树等给人以厚重历史沧桑感,更被一种浓郁的爱国情怀围绕。特别是进门处岳飞送张浚北伐诗手迹碑所刻诗文:“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克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荡心怀,让人仿佛能看见一代贤相张浚金戈铁马正驰骋疆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铁血情怀历千年不歇。

据相关文献记载,南宋积弱金人长驱直入,危亡之际张浚力主抗金,因不合秦桧和议出制潭州。隆兴二年,因奸人谗言再判福州。行至余千寝疾,手书谓子械曰:“吾生不能恢复中原,以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其子张栻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幼受学胡铨于衡阳五峰学院,孝宗淳熙元年,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江陵,谆熙七年卒于官,亦还葬父侧。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谓:“紫岩父子,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忧以国家之虑”。张氏父子大将真儒,虽未葬大柏林,但其丰功伟绩仍在大柏林内随处可见,历经近千年仍被后人深深缅怀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