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峰庵:历经沧桑的700年古刹
作者:申梨     来源:     日期:2019-08-30    

 

斗峰庵位于我市孝德镇斗峰村四组境内,曾经庵后有土峰山一座,其形似斗,故以斗峰名庵。该庵始建于元泰定二年,重建于明成化十二年,于康熙二十六年增修,道光一十七年由本寺住持图瑞在原基础上重建。如今,拥有700年历史的斗峰庵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23日,秋雨绵绵,记者驱车来到古刹“斗峰庵”。庙前,有一清澈小溪和一块可供周围百姓玩耍、健身的平坝,整个庙内清幽干净。斗峰庵四周为三合土红色围墙,北墙上大书“南無阿弥陀佛”和“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从侧门进入斗峰庵内,北墙内有两亩多菜地,西角为一眼大泉井,泉周植慈竹数丛,竹梢曳风,蓊蓊郁郁。前行数十步,便是山门殿,由于年代久远,神像损毁严重,目前三门殿内只有弥勒佛像。出了三门殿,便是一块约百余平方米的院坝,内设香炉蜡台,早晚晨昏,炉内烛光闪闪,香烟缭绕。恰逢农历九月十五,记者站在院坝内看到,左侧的中殿观音殿内蒲团成阵,佛音绕梁,呈现了一幅念佛礼佛的盛景。整座大殿以22根直径0.5米,高15米为柱子的传统框架式建筑。殿内正中塑有千手观音菩萨像,左东岳,右南岳,两侧墙壁上还分别塑有十二缘觉菩萨像,观音菩萨后侧是韦陀护法神像。在院坝右侧的弥勒佛殿内,年近百岁的释智全住持正坐在一旁潜心静养。此殿主要依托十根高十余米的红砂石柱支撑,每根石柱通身浑圆,重达3吨左右。

“观音殿内有22根红砂石柱,每根平均重达5吨以上,据有关人士考证,其石料均来自几百里以外的川东地区。而这种以全石为柱的建筑,在整个川西地区是极少见的。”据李忠明老师介绍,这些沉重石料当年在运输能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是怎样运至此地的,至今也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团。

“斗峰庵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已全被损毁,令人感到惋惜!但斗峰庵内具有文物价值的32根石柱,得到了当时县文化馆有识之士的不同形式的保护。”李忠明老师介绍,1950年土地改革时,庙内大部分神像被毁,大雄宝殿也被用作粮库,后部分改作民房,部分用作生产队的保管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庵内大部分僧尼被命令统统还俗,庙宇被彻底封闭,斗峰庵内的珍贵香樟、楠木被人以种种理由砍伐殆尽。文革结束后,斗峰庵遗留下来唯一的尼姑释智全回到了庵内,政府也归还了现存的部分庙产。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本就亟待修缮的斗峰庵沉重一击,很多神像以及古建筑遭到严重损坏,处处残垣断壁。目前,尽管现存的部分庙宇房舍得到了恢复修缮,但仍不能满足前来烧香参佛的信教群众的基本休憩需要。

这座已有近700年历史的古刹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斗峰庵,现已被确定为我市首批历史建筑,恢复与保护工作亟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