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公馆:清代水缸、雕花门窗见证旧日荣光
作者:刘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8-15    

 

 

位于剑南镇民主巷的李家公馆,始建于清代中期,历经岁月沧桑,这座曾经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已经是残垣断壁,不复往日荣光,不过依旧保存的雕花木门、精雕石水缸等似乎默默诉说着百年沧桑,成为了几代人记忆的承载。

十月的仿古街依旧人声鼎沸,与仿古街仅隔一条小巷的李家公馆却寂静、冷清。秋雨绵绵,沿着小巷前行,左侧是现代居民住宅楼整齐排列,右侧是白墙青瓦的平房一字排开,一条小巷,似乎成为了穿梭时光的隧道。

高大的芭蕉树掩映下,一座高约3米的木质大门分外引人注目,拽着门上锈迹斑斑的铁环轻叩,随着老屋主人罗再明开门的“吱嘎”声,跨过几尺高的石门槛,典型的清代院落就出现在记者眼前。连日的秋雨,天井和走廊已长满青苔,一座清代石水缸就摆放在堂屋正前方。水缸一侧雕刻着双龙朝阳的花纹,龙头精雕细刻,栩栩如生,配着海浪、云纹、太阳,颇具威严。风雨侵蚀,石水缸也爬满了青苔,更显岁月沧桑。围绕着天井的是5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清一色镂空木质雕花的门窗让院落平添几分古韵。左侧书房以离地1尺的木楼板抬高。主人罗再明说,抬高地面可防潮,是古人在建筑上的智慧结晶。罗再明是1992年搬进这个院子的,除了家具摆设等是后来添置的,房屋结构、天井、石水缸都保持了当年的模样。这个院落带给了爱好写作的罗再明许多灵感,当雨水打在芭蕉叶上,当阳光从天井悠然泻下时,他会提笔写下自己对老屋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家公馆有着九道门槛、三进院落,第三进院落中还有一口水井,闲暇时光,老人们就坐在水井周围聊着家长里短。”据罗再明回忆,自己所住的5房1天井的院落只是李家公馆的一处耳房,记忆中旧时的李家公馆有上百间房屋,是清朝时期典型的三进四合院,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除罗再明居住的耳房外,黄仲遵所住的西厢房也保存得较为完整。推开大门,一个不大的天井里栽了些绿色植物,淡淡的桂花香迎面扑来。或许是受了老屋的影响,退休后的黄仲遵便在家静下心来打造、雕琢仿清代的木质家具。据他介绍,震后不少房屋成为了危房,李家公馆如今仅有4户人居住。记忆中,有一条半封闭式廊道连接整个李家公馆,雨天穿梭四合院中,根本不会打湿衣衫。如今,这条廊道在自己所住的西厢房仍旧保存着一段,也是以雕花木质门窗隔断,古韵悠长。李家公馆并不是清一色青瓦平房,自己所住的西厢房便有阁楼并依旧保持完整。

罗再明和黄仲遵都依稀记得旧时有人提过,李家公馆原是李氏家族宅邸,家族中有人为官,有人经商,除家宅外,还有大片土地收租,在清代、民国时期可谓风光无两,但是具体居住过哪些李姓名人,却已无从考证。

岁月沧桑,李家公馆虽不复往日荣光,甚至房屋多数成为危房,处处残垣断壁,但清晰的建筑格局以及残存的部分建筑,依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被确定为绵竹市首批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