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祖马头娘:开启蜀地养蚕史
作者:唐妮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9-15    

蚕女庙旧址遗迹

由村民筹资新建的简陋小庙

 

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吟咏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短短两句诗不仅道出了蜀道地势的天险地壑,也写出了天府蜀川养蚕织锦的源远流长,它所产的“蜀锦”与苏杭一带所产“杭锦”共同驰名中外。那么,是谁将蚕带到四川?又是谁首先教会四川人养蚕织锦这一流传后世的美丽技艺呢?在《绵竹县志》和绵竹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有一个关于蚕祖马头娘的神奇传说,会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

马救父归 许女嫁之

据民国年间成书的《绵竹县志》和绵竹蚕女坟墓碑记载:传说在太古高辛氏代,蜀地没有君王,只有蜀山氏独霸一方,其他人聚族而居,各部族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夺人占地,恃强凌弱。在今绵竹、什邡、旌阳三地交界处,有一对夫妇,膝下仅有一女。有一天,丈夫外出办事,被相邻部落的首领抓去充当奴隶,自此后,妻子思夫心切,既牵挂丈夫几时归来,又担心丈夫人到中年,在外服役,经不起敲骨吸髓的严苛劳役,便当着部落众人的面立下誓言:“要是谁能将我的丈夫救回来,我便将女儿嫁给他为妻。”然而,部落中竟无一人能将其丈夫解救回来,唯有丈夫留下的一匹马暗暗记下了这个誓言。

那是一匹已通灵性的公马,它听闻女主人的话后便挣脱缰绳,一路奔跑到女主人丈夫所服役的部落门外,飞蹄长鸣。丈夫一听,便知道是自家的马来了,“一定是家里有急事。”他一边想,一边偷偷上马飞奔回家。几日后,丈夫归来,家人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丈夫欣喜于自己的马通晓人性,有“非常之情”,便更加倍厚养它。

毁诺杀马 卷女化蚕

奇怪的是,从那一天起,这匹马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不肯吃草料,也不肯喝水,看到主人的女儿便嘶鸣不已。丈夫见爱马如此情状,感觉很是奇怪:怎么这马见到自己的女儿就长鸣不已呢?于是向家人问起原因,妻子便将曾向众人立下誓言的事告诉了他。“虽然救自己回来的是马,但哪有将人嫁给马的道理呢。”听到这番话,马儿突然一边不停用蹄刨着地面,挣扎着想要扑过来,一边嘶叫哀鸣起来。丈夫见此情景,一怒之下取箭挽弓,射死了马,并将马皮剥下来晒在院子里。

一日,其女儿从院中晾晒的马皮旁走过,马皮突然无风自动,卷起女儿眨眼间飞得无影无踪。夫妇俩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走后,两人十分悲痛。数日后,家人在门口的树上找到了女儿,只见她已化为虫子,正伏在树上吃着树叶。夫妻俩见状,十分悲痛,于是将她带回家饲养起来。说来也怪,这虫子能食叶吐丝,其母将丝织成锦帛,并教会邻里,广为传播以后,蜀地养蚕织锦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把它叫做蚕,也因为女儿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人们把这种树叫做桑(丧)。为了悼念蚕女以身化蚕,造福蜀川,乡亲们为蚕女建坟,为“蚕女坟”,立庙为“蚕女庙”,并在蚕女坟的墓志碑上记下这段故事。因蚕女食叶时,见人则抬头仰望,形如“马头”,又称为“马头娘”或“蚕花娘娘”。

庙宇不再 传说尚闻

家住新市镇观鱼场镇的张乐玉,仍然记得第一次听父亲说起蚕祖马头娘传说时的兴奋之情,今年89岁高寿的她,也时常将“农女化蚕”作为饭后小故事讲给晚辈们听。“要多讲讲,他们才能记得住,才不会忘记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记者根据张乐玉的指引,来到观鱼场下石亭江东岸赵家嘴河段,寻找蚕女坟和蚕女庙的旧址,却只见周围农田连片,一座新庙立在田中,香火台里犹见未燃尽的香烛,仔细寻找后只在田埂边缘处找到了蚕女庙旧址的断壁残垣,蚕女坟却始终无迹可寻。家住旌阳区天元镇亭江村4队的王梦真,今年82岁,她告诉记者,这座新的蚕女庙是她们家于2010年在村里募集资金重新修建的,虽然简陋,但却为大家拜祭蚕祖马头娘提供了一个地方。

在王梦真的回忆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旧时蚕女庙香火鼎盛的景象。每年二月初八、九月初八和腊月初八,人们总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参加庙会,向庙中一个身披马皮的女子神像祷告一年的风调雨顺,祈祷蚕桑之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蚕的人也越来越少,蚕女庙也在1955年被拆毁,庙里的大梁被人扛去观鱼场镇修建了粮站。“因为以前我爷爷是蚕女庙里主办庙会的会首,每年都会尽心尽力的主持庙会,传到我这一辈,我就想至少不能让它就这样荒废下去吧,要给蚕姑娘娘修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