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闯新路 成仁取义留青史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10-25
——绵竹杨锐广场随笔
绵竹市人民公园内有一个广场,在广场的正前方塑着一尊汉白玉的人物塑像,塑像目光深邃,表情严竣,这就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绵竹人杨锐。为纪念他,绵竹人民把这个广场取名为杨锐广场。每到清明时节,绵竹各学校都会组织少先队员来到广场杨锐雕塑前敬献鲜花,祭祀凭吊。 为国献身 变法失败血洒刑场 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的杨锐自幼聪明好学,成绩非常优秀。青年时代的他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府作幕僚,深受器重,后又官至内阁中书、侍读。按理说,这样一位饱受封建传统教育而又本已做京官的知识分子,是不难平步青云的,可是他后来却逐渐转型成为一位维新变法志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中去。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开启变法维新。同年9月5日,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4人被擢升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代皇帝草拟所有新政诏书。按梁启超的说法,杨锐等四人“名为章京,实为宰相”,权力极大。9月15日,变法遭遇危机,光绪帝焦躁不安,向杨锐发出一道密诏,要四大章京想办法。可惜变法最终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9月24日凌晨,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被捕。4天后,6人同时遇害于北京菜市口,而杨锐时年仅41岁。因当年是戊戌年,这6人也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可以说,杨锐的人生既有封建士大夫的一面,又有维新变法志士的一面,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 逝者已逝 精神长存 杨锐祠,原建于绵竹城西小西街,解放后因征用拆毁。1988年杨锐殉难90周年时,杨锐塑像落成于人民公园内当时的绵竹县民众教育馆(民国)、解放后的绵竹县文化馆位置附近。2003年,人民公园进行了改造,将此处修建成杨锐广场,广场占地5000平方米,主要由廊房、纪念馆、广场、杨锐塑像组成。一栋两层楼高的中西合璧纪念馆上方,是中华民国四年大总统书写的牌匾“成仁取義”四个大字,左右两边有张之洞为杨锐的题词:“双泪落君前大江滚滚怀人远,文名余死后绵竹亭亭出县高”,沉痛悼念这位得意门生。廊房和馆内对联,主要是各界撰书挽联、门联,其中还有康有为、梁启超的挽联。 2008年地震发生后,广场部分建筑物遭受损毁,为了保证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安全,2015年,市人民公园决定对广场廊房屋面进行维修。此次维修面积约300平方米,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建筑,在维修过程中对柱、梁、椽进行修补,而对于瓦、望板、望砖等全部修理和更换,对门窗及其配件也重新上漆。 2018年1月,一个冬日的午后,此时的杨锐广场上市民逐渐增多,有跳广场舞的、拉丁舞的,还有进行体育活动的;在廊房下面,是一群川剧爱好者们在表演川剧;广场上的孩子们在欢快的嬉戏,这样的一幅和谐人间图景,作为改革者的杨锐,应该是欣慰了!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虽然前后只有103天,但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杨锐参与的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目的就是强国富民,让中国不再受列强的欺压。让杨锐等欣慰的是,在他们为国献身的120年之后,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革命先贤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必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