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绵竹桥】常州桥:三次变迁见证乡村蝶变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 李莲 美编 李蕉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1-21
清晨,当天边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了九龙镇常州桥,桥身在晨曦中更显厚重,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从精美的木桥,到坚固的水泥拱桥,再到大气的钢筋混凝土平桥,这座桥的三次变迁印证着绵竹前行的铿锵步伐,也见证着当地群众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常州桥位于九龙镇遵道集镇社区,它的前身名为福寿桥,是一座木桥,建造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末期。“100多年前,我们村上没有桥,彼时的龙蟒河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将村民分隔在两岸。大家要到街上赶集买卖、走亲访友,只能趟水过河。”当地村民刘加贵说,为了方便货物运输、群众出行,清代末期,当地的善人集资,在龙蟒河上修建了一座精美的木桥,取名为福寿桥。 福寿桥宽约3米,长30余米,考虑到遮风挡雨,桥上建造了屋顶,盖上了小青瓦,整个造型十分美观大气,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72岁的村民王国权家住福寿桥桥头,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遵道是商贸重镇,每日凌晨,他都能听到福寿桥上来往商贩、群众推鸡公车的声音。福寿桥的建成投用,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出行,也促进了当地商贸更加兴旺和繁盛。 20世纪60年代末,福寿桥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当地村民又开始趟水过河。由于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20世纪70年代初,群众修桥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国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驻当地部队便决定将福寿桥拆除,并在它的下游100米处,修建一座水泥拱桥。 钢筋水泥从远处运来,手扶拖拉机奔波在路上。解放军官兵昼夜抢工,加快建设步伐,一座结实牢固的水泥钢筋拱桥终于修好。该桥宽6米,长40余米,取名军民桥,寓意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桥投用当天,沿线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然而,“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军民桥桥梁基础受损严重,变成了一座危桥。当时,江苏省常州市对口援建原遵道镇,为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援建指挥部决定对那座危桥进行拆除并原址重建。新建的大桥造型为平桥,桥宽10米,长40余米,不仅外观壮观,并且结构稳固、安全性能高,于2009年建成投用,取名为常州桥。 “我见证了这座桥的三次变迁,它大大改善了我们家乡的交通条件,让更多山里人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也吸引了很多人来到山里,为这个小山村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王国权说。 如今,高空俯瞰常州桥,它连接着美丽的村庄与平整的公路。大桥的栏杆,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桥上来往的群众,悠闲漫步,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在九龙镇,像这样美观结实的桥梁还有很多,它们不仅连接着四通八达的道路,也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