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大道:见证绵竹从沉寂走向繁华
作者: 王平 文/图 唐正和、赵世源摄
来源:
日期:2018-12-27
2018年的回澜大道
2002年的回澜大道
1987年的夏季暴雨后,绵竹回龙街摊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回澜大道
1992年回澜大道落成庆祝
2018年第十七届年画节巡游队经过回澜大道
雪山映绵竹 家住城区明珠桥附近的陈婷,从懂事到现在刚好40来年。几十年来,她亲眼看见昔日狭窄低矮的回龙街变成如今宽阔平坦、高楼林立的回澜大道,见证了绵竹城市从破败陈旧到繁华现代的巨大变迁…… 据陈婷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城区回龙街并不繁华。它上起南门大桥,下与半边街相接,地处城东郊区。当时街道两边都是平房民居,也有一些几户人杂居的大院子。这些大院临街一面由木板隔起了阁楼用来堆放杂物,楼下临街都是一些铺板门,却几乎没有人做生意。在陈婷的记忆中,回龙街最重要的单位就是回龙街小学,当时里面还设立有幼儿园。街道中段有两个相对的工厂,一个是专门做秤的,称为衡器社。当时,整条街道最热闹的地方是南门大桥的菜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倒卖粮票和国库券的人几乎都集中在南门大桥一带,他们每天手里攥着几张粮票或者国库券,在南大桥周边转来转去。看到人,就凑上去小声询问“有没有粮票卖?”一边问,一边晃动手里的票券,眼睛还要四处张望,免得被管理人员抓住。那时候家家户户生活都很困难,月末时更为拮据,只有卖点积攒的粮票或者单位分摊的国库券,才能勉强渡过难关。 后来,回龙街沿街搭起了铁架,人们摆摊设点做起了生意,成为绵竹最兴旺的商业区,从早到晚,人来人往,非常繁华。1987年夏季,紧邻马尾河的回龙街遭遇暴雨,导致街面积水,深达膝盖。 90年代回龙街开始改扩建,原住户搬迁,街道上的工厂不见了,老菜市不见了,连两边成排的铁架子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从绵竹中心广场笔直向东延伸、宽阔平坦的回澜大道。回澜大道42米宽,是绵竹当时最宽的城市干道。 时间进入2000年后,绵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回澜大道跨过立交桥,延伸到现在的市政府所在地,“5·12”地震后,回澜大道又再次扩建,与二环路东环线连通,成了今日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