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600多岁明代古城墙受关注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8-23
文管部门: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对象
本刊消息 在位于我市老城区东大桥附近的一条小巷里,一段爬满苔藓的灰黑色城墙默默矗立着。从明初始建,历经明、清、民国至今,这段仅剩下30余米的古城墙遗址,见证了绵竹城600余年的历史。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这段古城墙加以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少市民表示,建国后绵竹城区城墙的墙体和城门陆续被拆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城东的这处残址。 在东大街与宏正市场之间一条小巷里,记者看到了这段老城墙。城墙是砖土墙,有两人多高,近1米厚,墙头长满了野草,墙体通体呈灰黑色,爬满了绿色的苔藓,墙体间还出现几条大的裂缝。 “这个城墙几百年了哦,我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这。”年近80多岁的毛大娘说,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她还在绵竹的老针织厂上班,每天都要从城墙旁边过,“挨着这段城墙就是当时的南大门,那时城墙包围着城区,每天晚上的时候都有人把城门关上,很怀念那时候的场景。”毛大娘回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城墙就被拆了,只剩下如今这一段。 “这段城墙是明朝开始修建的,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市文管所所长谢之战介绍说,根据嘉庆版《绵竹县志·城池志》的记载,古绵竹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最初的城墙用泥土夯成,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县衙募资在夯土墙外砌上了砖,形成了长2200余米、高约4米、厚近2米的规模,并建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后经多次修缮,在康熙年间增加了哨楼,还新建了第5个城门“小西门”。古时候的绵竹城很小,东西方向仅有1公里左右,南北方向也只约有7、800米。“为加快城市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将城墙进行了拆除,这唯一一段城墙,我们已经把它列为了文物保护对象。” 谢之战表示,2012年,文管部门对绵竹地区的文物情况进行了普查,将这段残存的古城墙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对象,并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政策,将这一情况向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和古城墙所属街道、社区进行了通报。同时,市文管所还定期对城墙进行巡查,确保老城墙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