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绵竹”调研课题组基本摸清绵竹境内“绵竹”的分布情况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美编: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1-13    

“绵竹”这种竹子的特征是什么?我市现有多少“绵竹”?它与绵竹县名有什么关系?先有竹名还是先有县名?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培育“绵竹”?一直以来,这些问题备受绵竹人的关注。为了解开这些谜题,2024年初,由绵竹市科协牵头,组织邀请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及绵竹市内的文史专家、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成立了绵竹(禾本科植物)调研课题组,开展“绵竹”品种认定及保护培育调研课题项目。

经过精心策划,课题组历时8个多月时间,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首先是查阅绵竹县志和历史资料,把“绵竹”作为一个品种登上史料的脉络梳理清楚,并邀请西南科技大学的胡尚连教授和龙志坚博士根据《绵竹县志》史料描述的“绵竹”特征确定了它今天的书名是“料慈竹”。第二是发动各镇(街道)的科协林业人员提供现存“绵竹”线索,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认定,对我市境内的“绵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摸底调查和统计定位。第三是走访了与“绵竹”相关的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以及邛崃严君平故里、郫都区严君平墓、扬雄故里、绵阳西山子云亭、绵阳市政协书画院等地,与当地管理机构人员及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收集了相关资料信息。第四是多次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情况分析汇报,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课题组根据大家提供的疑似“绵竹”做了近30次实地考察和统计,最后认定,目前我市境内共有10余处“绵竹”分布,少的只有1丛,最多的有100余丛,全市共有近300丛,不足1万株。公众场所只有绵竹市人民公园杜甫诗碑、月亮泉公园知竹园、绵竹市委党校礼堂外、绵竹中学回澜塔侧、剑南春集团公司科研楼外等几处有少量“绵竹”。

据绵竹市人民公园原主任丁祥华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市林业局从市人民公园的“绵竹园”(如今的绵竹市人民公园杜甫诗碑处)引种“绵竹”到原遵道镇高安村的苗圃进行无性繁殖。同时开展“绵竹”抢救性移栽,从绵竹市人民公园移走的“绵竹”,分别栽植在国营林场安国苗圃、新市苗圃等地。

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市人民公园多次引进栽种“绵竹”,但因开花的原因,陆续枯萎死亡。后来,市人民公园从原遵道镇高安村处的苗圃引种几株到市人民公园的“绵竹园”,这种“绵竹”一直生长在如今的绵竹市人民公园杜甫诗碑处。

丁祥华告诉记者,“绵竹”与其他竹的区别在于,叶细、竹梢挺立、竹节上有上下棕色绒毛,竹节特别长,一般在八九十厘米,长的可达一米,它的竹枝呈45度夹角向上。至于史料中描述的绵竹竹节上有太极图,他的观点趋向太极图在绵竹竹节的横切面上。

据1999年10月,由绵竹市政协编辑的第十八辑《绵竹文史资料选辑》中任金畬(当时的绵竹市科协干部)撰写的一篇文史资料《绵竹——竹中珍种》一文记载,绵竹是我市的特产竹种,《四川旅游杂志》曾介绍长宁竹海有绵竹数万亩,其实并非绵竹。1986年,他们到长宁县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绵竹形态似慈竹,从绵竹县志一查,才知这一品种叫“棉竹”(当年绵竹中学从外地购回种植于校门两侧就是这种棉竹,欲将其错改为宽叶绵竹,应正其名),与我市绵竹迥异。

任金畬的文章还记载道,1962年,绵竹的祥符寺、南轩祠、华严寺,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都有绵竹,因多种原因已不复有。看到绵竹将濒临绝种,为了抢救绵竹,他于1986年向有关部门呼吁,得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视,后由林业局技术干部经过细致查询,终于在绵竹沿山的广济乡南岳村五组农户米文法的房屋地边发现一丛绵竹,取得三竿在遵道乡高安村进行埋竿繁殖,获得成功,绵竹才后续有种。繁殖的竹苗,陆续提供给绵竹市人民公园、县人民政府、年画社、剑南春酒厂种植。

2024年11月10日,绵竹(禾本科植物)调研课题组成员来到广济镇火烧埝社区米文法家走访,他的妻子对调查组成员说,米大爷已经于多年前去世,当年绵竹林业局技术人员购买绵竹一事属实,当时只分走了几根绵竹,后来,米大爷把剩下的绵竹卖到哪里去了,她已经记不清楚了。在米文法家附近的村庄,目前暂时没有发现有“绵竹”。

如今,绵竹抢救保护调研科普再次启动,旨在让更多的绵竹人知晓绵竹、爱护绵竹、保护绵竹、宣传绵竹,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让绵竹这一特有的珍贵竹种保持苍翠劲秀,特立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