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绵竹古桥】走近射水河大桥 触摸历史脉络
作者:王虹 曾海峰 文/图 责编:李莲 美编: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1-06    

在绵竹,大大小小的桥梁有很多,其中有一座百年老桥,它就是位于孝德镇清道社区的射水河大桥。这座桥梁诞生于清朝,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兴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集市兴旺 桥梁应势而建

据史料记载,嘉庆末年,射水河南岸河滩地一带不知不觉成了商贩售货地带,十里八乡的人都喜欢前往那个地方买卖货物。这引起了当地陈宇元、陈宇亮兄弟俩的关注。他们断定那里可以形成集市与场镇,便将自家从桥楼子至射水河一带的地皮捐出,让小商贩在他捐出的地皮上修建住房和铺面,鼓励他们经营手工业作坊、开日杂店和副食店。那块地皮一头与街道衔接,另一头直连射水河畔,河对岸下游三四百米处,就是石桥滩码头,可谓“黄金地段”。

很快,如陈氏兄弟所愿,集市形成规模,人气越发兴旺。陈氏兄弟的功绩,直接影响了道光二年(1822年)监生徐名英的构想,这位家乡才子见街道与北岸码头相望,力倡在此正式开设集市,他找到绵竹知县余绍元陈述理由,即刻被余知县采纳。不仅如此,余绍元还到桥头作主开场,定下场期:二、六、八日为逢场天,并当众宣布集市就叫“清道场”,他向老百姓解释说,此名便是“道傍清河”之意。

然而,清道乡与绵竹隔着射水河,河上无桥,要去绵竹县城或把生意做到码头,只能靠小船摆渡。清道场口的射水河宽百余米,每逢夏季,暴雨成灾,难以摆渡,河道两岸交通阻断,过往行人望水兴叹。光绪年间,很多官绅屡倡建桥,皆以工程巨大、费用太多而未付诸实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绵竹知县王棪莅任,当地罗人杰、冯应奎等有识之士又开始倡导募款筑桥。知县力挺建桥事宜,动工时,他经常去现场督察施工,修建通济桥,共费时三年,耗银一万六千余两,终于在1909年落成。此桥是木石结构平桥,桥长二十八丈,宽一丈八尺,酾水十一洞,上复双道廊房二十二间。两头引桥用八根方石柱支撑,牌坊式飞檐,上有彩雕人物。南向两阁水雕何仙姑配以张果老,北向两阁木塑曹国舅配以韩湘子。铁拐李、汉钟离、蓝来和、吕洞宾等四仙皆立于柱子之上,栩栩如生,含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喻义。牌坊正中,是时任绵竹知县田明理手书的三个大金字——“通济桥”。桥上每间房四侧皆有各民间团体、会馆、名人赠送的木刻横匾,加起来一共七十三道,其中全金匾三道,文字颇显气势,即:利涉大川、积庆有源、福缘善庆。桥两头石柱悬有楹联四副,其中安县(现绵阳市安州区)知县伍生辉用黄庭坚体书一联云:一水苦横流,忽讶长虹千丈落;万人歌利济,重来司马数行题。

桥上木房系拱房式双层建筑,两旁木窗下设“飞来椅”,配以坐板、扶手、栏杆。桥让码头与乡场连为一体,因而河两岸人气更盛,乡村商业也日渐兴旺。

百年桥梁 见证时代变迁

1964年,通济桥因房低梁小,不适应现代化交通,而被人撤除桥上房屋,又对桥梁进行加固,并垫以沙石使其坚实。后来又因为洪水使桥梁受损,1972年当地政府对桥梁进行了重新修建,修建成有三个半圆的拱桥形式,改名为清道大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相关部门又对桥梁进行了加固维修,并改名为射水河大桥。

在孝德镇清道社区工作人员张碧华的印象里,20世纪70、80年代大桥上天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桥不仅是群众赶集的必经之路,还是绵竹连接什邡的主要通道。后来,因为成青公路的修建,在老桥的旁边又新建了一座大桥供车辆通行,此后,老桥就主要供行人和小型车辆通行。

大桥上,黄色的护栏格外显眼,双向两车道的桥面不时有行人和车辆通过。在旁边的新桥上看着老桥又是别有一番风味。被涂上黄、蓝、绿颜色的拱桥横跨在风景优美的射水河上,桥和风景完美融合一体,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如今,老桥和新桥并排而立,老桥,见证着人们悠闲的慢生活,两边桥头上还有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老商户,他们每天都静静地等待着顾客的到来。新桥上,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辆,正努力奔向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