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百年古建筑上帝宫保护性修缮即将完成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9-14    

  位于原兴隆镇安仁村的上帝宫,于1985年被列为绵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多方向上级争取资金,今年3月,对其保护性修缮工作启动。经过专业的古建筑公司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目前,保护性修缮工程接近尾声,将于今年10月左右完成。届时,上帝宫将以崭新却不失古韵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性修缮后的上帝宫

  据《绵竹县志》记载:上帝宫由明代首辅(宰相)刘宇亮(绵竹人)捐资所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道人刘本真重建。

     由于年久失修以及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影响,该建筑多处残损点未得到及时处理,建筑结构稳定性受损严重,抢修迫在眉睫。为了尽快排除险情,完善保存历史信息,发挥其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2019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受绵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委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上帝宫进行现场勘察测绘,并据此编制维修设计方案。

  修旧如旧工程顺利进行

  目前,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上帝宫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蜕变。

  施工中,工匠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梁。他们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力求恢复上帝宫最初的模样。从斑驳的墙面修复到古老门窗的风采重现,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心血。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传统的泥瓦工具与现代的修复理念相结合。工匠们仔细地剔除已经损坏的部分,然后按照原有的样式进行重塑。那重新砌起的墙壁,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质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负责修缮的开禧古建筑公司项目负责人曹䔨葛告诉记者,这一建筑风格是明代的官式建设,此次修缮没有拆除再来进行复原建设,因为古建筑的修复一般不允许落架修缮,原来建筑的砖、瓦、柱头、梁等能使用的尽量使用原材料。此次修缮的体量大、工序多、施工难度大,采用了打牮拨正、偷梁换柱等措施,尽量保持该建筑的原貌。目前,该建筑筒瓦、部分柱头、梁、斗拱等进行了更换,其木材采用了同质的杉木和柏木,正在进行墙群的粉饰、斗拱抹漆等。
  在此次修缮中,在该建筑的地下还挖出2块石碑的碑座和一个带孔的石条。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与上帝宫的缘分

  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在1910年游历中国西部时,在绵竹境内拍下了一张上帝宫的古戏台照片。这座古戏台古典的斗拱结构,流畅的飞檐翘角,屋瓦上分布着川剧《白蛇传》的人物雕塑,最高屋脊处吻兽拥簇着一座雷峰塔,这种脊式在蜀地绝无仅有,是研究川西戏剧、民俗和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样本。

       这张照片在多年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绵竹上帝宫历史的重要资料。后来,绵竹根据威尔逊先生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在剑南老街复原了一座古戏台,成为绵竹一道独特的文化符号。上帝宫古戏台在解放初因修建粮仓被拆毁,而威尔逊的照片为后人了解这座精美无比的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川大教授印开蒲与上帝宫的缘分

  印开蒲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生态学家。2007年1月22日,印开蒲来到绵竹寻访。他经过多年心血收集到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共233张,其中涉及到绵竹的景物照片有5张,包括原兴隆镇安仁村的上帝宫古戏台。印开蒲的研究成果经过四川省政府领导批示,省旅游局实施打造了一条“沿着威尔逊之路,重返中国西部花园”的入境游线路。

  在绵竹文管所寻找古戏台的过程中,印开蒲发挥了重要作用。绵竹文管所原所长宁志奇接到寻找古戏台的任务后,四处走访询问。后来通过印开蒲的寻访,找到了当时兴隆镇安仁村75岁的当地村民谢昌明老人,老人介绍了当年上帝宫的盛况。印开蒲还对已经消失的古戏台旧址进行了拍照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