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绵竹: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作者:唐妮 许明杰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9-12    

文物资源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沉淀,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让优秀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利在长远,推动新时代文化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

绵竹年画《迎春图》真迹、龙纹兽纽四耳铜豆、战国铜提梁壶、岳飞名诗拓片《送紫岩先生北伐》……走进绵竹市博物馆,数百件与绵竹地方历史文化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物以实物展出、场景再现、绘画雕塑等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带领人们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 

绵竹市博物馆位于市区诸葛双忠祠,是一座集陈列、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展示场馆。馆内以《山水绵竹 洞天福地》为主题,设陶瓷器厅、字画厅、青铜厅三个展览厅,展示了从西周至近代各个时期的藏品近千件(套),共收藏文物243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件(套),二级文物52件(套),三级文物503件(套)。

“绵竹市博物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绵竹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播出去。”绵竹市博物馆馆长刘运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馆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对馆舍硬件和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安装净化调试机和双层夹胶玻璃,有效隔绝展柜内的有害物质,做好馆内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每年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日,举办文物保护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重视对文物的合理利用,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展示、非遗体验、志愿服务等方式,激发文物生命力,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绵竹中学初中部校园内,苍松傲立、古柏参天,雄伟挺拔的回澜塔与旁边的止止亭、月波井构成了一方宁静古朴的天地。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谢之战正带领工作人员巡视检查,指导学校科学规范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绵竹中学初中部的前身为紫岩书院,元代延祐三年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修建而成。它是绵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回澜塔、止止亭和月波井三处重点文物保护点位,是追寻绵竹历史名人足迹的重要载体。谢之战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市文管所积极联合教体、消防、应急、住建等多部门,加强对紫岩书院的保护力度,常态化开展防火、防盗、防损毁、防违建等巡查监管,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据了解,绵竹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1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保护点93处。为有效保护文物古建筑安全,绵竹市不断强化文物保护责任落实,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力度,定期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开展专项巡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落实。同时,启动文物日常维护及保养工作,对祥符寺藏经楼和观音殿、关帝庙主殿、上帝宫玉皇殿、紫岩书院止止亭等一批急需维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危修缮。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在于对已发现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更在于科学合理地进行考古发掘,避免文物被盗、遗失等情况发生。近年来,绵竹市积极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区域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进一步摸清三星堆遗址周边区域先秦时期遗存分布情况和内涵构成,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绵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位于绵竹境内的石亭江上游北岸区域考古调查项目,共发现先秦时期遗迹12处。下一步绵竹市还将进行孝德镇金土村汉晋城遗址内船棺墓葬群和高景观金花寺水库绵竹区域的考古发掘,进一步延伸区域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谢之战表示,他们将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找准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科学定位,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断推进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