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许多古桥都不在了,仅存4座保留至今......
作者:     来源:今日绵竹     日期:2023-07-14    

绵竹近山傍水,境内河网密布,为便利行人商旅,历代官绅善士修建了众多不同材质与类型的桥梁,如石拱桥、木廊桥、木石组合桥、索桥等,这些桥梁大部分因岁月流逝而消失,仅极少部分保留至今。绵竹现存的这几座古桥,其桥体造型、局部雕刻无不呈现出传统建筑之美,同时这些古桥的命名以及其兴建与流传的过程也折射出地方的文化与历史。

 

闲暇时光,

不妨去这些古桥游览一番,

感知古桥背后的故事。

 

“不期十二月成梁,居然坦途通行,是地方官能知政体;安得千万间广厦,似此飞楼覆盖,使天下寒士展欢颜。”

 

这是清代名士杨聪(六君子杨锐之兄)为积英桥所撰的桥联。积英桥位于绵竹南门外马尾河上,连接三星街与月波横街。清光绪年间,绵竹知县高培谷为解决民众渡河的问题,倡议在此处建修桥梁,太学生杨发清等人积极响应捐助资金,该桥于光绪五年十月动工兴建,光绪六年十二月竣工落成,故上联有“十二月成梁,地方官能知政体”之语。桥成之日,上禀四川总督丁宝祯批准,正式命名为积英桥。据老辈人回忆,当年桥上悬挂有“积英桥”金字匾额,落款就是“治蜀使者丁宝祯”。

 

积英桥为石拱平面桥梁,桥上覆盖有长廊,两端入口为牌坊,中部突起,建起三层楼阁式建筑,造型优美,桥上置有飞来椅,供来往行人纳凉休息,故下联化用杜甫诗意写道:“安得千万间广厦,使天下寒士展欢颜”。

“杨四老爷银子多,平地起个坡,抬轿子的骂得少,推车子的骂得多。”

 

这是一首清代民谣,讲的是道光年间,商人杨四老爷(即杨荣光)独资捐修北门花桥的事迹。北门花桥原名清平桥,位于县城北部,横跨于马尾河之上。该桥为三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全长八丈四尺,高约四丈,桥面宽约二丈四尺,桥中为车道,两边为石板人行道。桥沿两侧的石栏板上镌刻有形态逼真的龙兽飞舞的纹样,栏杆顶端雕塑着八楞形的金瓜装饰,桥墩前后还有一对精工打造栩栩如生的镇水兽,此桥造型优美,细部雕刻精细美观,故民间称呼此桥为北门花桥,清平桥(取清吉平安之意)这一正式名称倒是不被人所熟知。

 

 

北门花桥建造历时数年,耗资巨大。传说桥体竣工之时邀请戏班演戏以示庆祝。演戏之前,为祈求桥体牢固,行人平安,由演员装扮成灵官,举行仪式。灵官高坐上位,下设香烛祭品,桥工及街坊邻里向灵官行跪拜礼。灵官照例高呼:“大吉”,又继续说道:“众姓弟子齐跪下,杨四老爷请起来”。据传,在清代商人一般不得称老爷,由于灵官以“杨四老爷”(因杨荣光排行居四)来称呼杨荣光,民众也感念其独资捐修北门花桥的善举,杨四老爷的尊称便流传开来。

 

北门花桥建成后,便利了来往民众,但因桥身太高,拱度颇大,推车抬轿者感觉费力,故有“抬轿子的骂得少,推车子的骂得多”的民谣流传。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门花桥被拆除,桥墩前后的一对镇水兽移入公园桂香池处保存,近年来为彰显绵竹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北门花桥得以重建,原来的那对镇水兽又被重新安置在新建的桥墩前供人们观赏。

“彩笔昔曾干气象,文昌新入有光辉。”这副联语是清人梁章钜集古人成句为魁星阁联所做的对联,魁星是传统信仰中主宰文运的神,在读书人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民间往往建筑楼阁供奉魁星,以求得文教昌盛。

 

在绵竹原板桥镇的乡间就有一座以魁星阁命名的双孔石拱桥。该桥隐藏于田地深处的一处竹林之中,目测桥有三四米长,一米多宽,桥体被茂盛的藤蔓和倒下的竹木所掩盖,似乎已经荒废很久了。

 

 

据当地一位长者介绍道:这座桥至少也有百年历史了,周围民众又称之为亏心阁桥,传说做了亏心事的人不能过桥,过了有报应,要摔倒在河沟里。看来这座桥在当地还有着扬善惩恶的功用。

 

桥既然以魁星阁来命名,魁星阁又在何处呢?原来魁星阁在五十年代毁了神像之后就被改建成打米房,后来村上又建了新的打米房,这魁星阁就拆除了,现在在原魁星阁的地方挖了鱼塘作养鱼用。至此,板桥魁星阁桥及魁星阁的历史大致明晰起来。

 

如今在老桥一侧新修了水泥平桥,相较于水泥桥的人来车往,处在荒烟漫草之中古桥更加显得落寞孤寂,若不特意寻访,似乎也很难注意到古桥的存在了。

里仁桥位于绵竹原齐天镇的乡间,初见里仁桥时,桥体已经被杂树藤蔓遮掩,幸好桥头一侧有一缓坡,可以下到沟底,能够近距离观察一下里仁桥。

 

里仁桥为单孔拱桥,规模颇大,下部为石砌,石条接缝处还可以看到溢出来的石灰浆,在石条砌成的圆弧上雕刻着缠枝花纹,不过纹样有些模糊了。桥上部为三合土筑成。看上去仍然十分坚固。

 

 

里仁二字出典于《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钱穆先生解释里即居住,居仁为美。意即人能居于仁道,就是最美的了。里仁不止作为桥名,绵竹南街曾有一条巷子,也叫里仁巷。由此可见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在传统社会留下的印记。

 

查阅民国绵竹县志,里仁桥建于道光初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桥下的河流来自于北木泉的发水,以前当地人经常来这里洗衣淘菜,在冬天水都是热乎的。据附近的长者介绍:这里原来还有一座古庙,就叫里仁庙,建筑规模很大,殿堂一直延伸到现在农田里,很可惜在五六十年代拆毁了。

 

地处僻静之地,竹树之间的里仁桥,置身其间,让人产生一种怀古思幽的情怀,百年古桥仍然坚固,继续方便来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