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李世康与绵竹木偶创新的故事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11-15
木偶、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曾经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我们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烙印。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记忆正逐渐消失,而在我市有一个老人却在为传承古老文化默默的努力着,坚守着…… 平日里在川剧表演里才能看到的变脸、吐火等绝技如今也融入到了木偶戏表演中,绝妙地表演方式让不少观众都竖起了大拇指,而把玩这一绝技的是绵竹七旬艺人李世康老人。 李世康说,木偶戏(含被单戏)和皮影戏被统称“小戏”,它与“大戏”(川剧)的不同之处,在于艺人通过生动灵活的操作与表演,来表达形形色色的人物形体动作、思想感情和完整系统的故事情节。由于皮影、木偶形体小、舞台小、剧团人员少,易于深入田间、院落、车间、学校进行演出,所以被民间称之“小戏”。 ◆绵竹木偶能变脸、能吐火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李世康老人在绵竹体育馆为全市2000多名小学生表演木偶戏,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绵竹木偶独特神奇的魅力。 李世康老人手举一穿着川剧表演服的木偶站在舞台上,锣鼓声一起,在他灵活的操控下,木偶随着音乐迈步、亮相,举手投足,韵味十足。片刻,老艺人手中的提线一拉,木偶大袖在脸上一挥,脸谱就由黑色变成了黄色,再一挥,又变成了白色……“木偶都能变脸?”学生们看到又是稀奇,又是不解,议论纷纷。 正当大家看得入迷时,木偶的嘴突然张开,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一团火焰瞬间从木偶嘴里喷出,几秒钟后,又一团火焰喷出,“木偶还能吐火,太不可思议了。” 李世康告诉记者,木偶戏表演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木偶表演水平高低的关键。2007年,李世康受川剧变脸吐火的启发,经过多番试验,成功将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技运用到木偶表演中。当问到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李世康笑说这是秘密,目前他能变脸10张,观众丝毫看不出破绽。 ◆木偶、皮影是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绵竹木偶戏和皮影戏是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木偶、皮影曾创造辉煌,“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上来。”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首诗,借此可以看出往昔人们对皮影戏的青睐。自光绪年间,皮影戏就开始在绵竹民间流传,相继出现了“全福班”、“广禄班”、“清平皮影班”。 1953年,分散在各地擅长木偶皮影表演的民间艺人被组织起来,成立了绵竹木偶皮影剧团,长期在农村、学校、工厂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演出停止并中断10年。 李世康说,绵竹木偶在文化部曾经都是注册了的,大量的道具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全部被烧。李世康老人回忆到当时的木偶用木材雕刻的,有50厘米高,木偶又叫“金走走”,其表演内容主要为传统的古装戏。到了1964年便演唱现代戏,这时木偶戏开始逐步走下坡路,被迫改革,首先在大小上做改进,从原来的50厘米高改为更大的木偶,开始在茶铺和农村开展巡回演出。 1976年,绵竹木偶皮影剧团又重新成立,自己进入绵竹木偶皮影剧团工作后,系统学习了剧目、表演、灯光、服装、舞台等专业知识。同时还学到了木偶头像制作的先进经验。通过当时剧团人员的共同努力,绵竹木偶剧团的演出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绵阳、成都一带颇有名气。 后来,中宣部、文化部举办全国木偶汇演。四川省文化局指定绵竹木偶皮影剧团参加。剧团带着四川清音节目“四川盘子”《歌唱农业机械化》参加全国木偶汇演,受到有关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录像放映和电视的普及,观众看的东西多了,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观众锐减。木偶皮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不例外,昔日的辉煌成为历史,剧团要生存下去,举步维艰。为此,1981年,绵阳地区文教局根据省上决定撤消绵竹木偶皮影剧团,剧团人员另行安置。 “部分乐器交给了小学,木偶服装交给幼儿园,舞台布景的幕布等器材变价处理……”剧团里的一些老艺人回忆说。 至此,一个长期活跃在农村、学校等地,影响了几代人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种渐成历史。 ◆不断创新 木偶皮影添绝技 如何把木偶、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恢复起来,传承下去,让它不至于在这一代人手中失传,木偶皮影艺人们一直在思索。 2002年,一位绵竹籍作家萧赛来绵竹时建议,假如用皮影的表现形式把绵竹年画《耗子嫁女》改编成音乐剧,让它在银幕上活起来,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皮影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造型风趣夸张、设备轻便、队伍精干、演出灵活、场地不限。 2004年8月,由我市民间老艺人冯毅组建的皮影木偶艺术团正式通过德阳市文化局批准并颁发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绵竹市工商局也同时为其颁发了营业执照,至此,绵竹市木偶皮影艺术团又恢复成立。 剧团成立后,在我市举办的“年画节”、“梨花节”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时常可见剧团艺人们表演木偶、皮影戏的身影,这也有力的推动了绵竹文化产业的发展。 后来冯老去世后,其儿子冯安继续把这帮人的演出活动组织下去。 为了让皮影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皮影艺人们经常进行创新。绵竹年画《老鼠嫁女》驰名中外,他们便改编剧本、录制音乐、制作道具、设置舞台,把绵竹年画《老鼠嫁女》改编成了音乐剧。音乐皮影戏的问世,深受老百姓喜爱,也让这些“拯救”皮影文化的爱好者们感到莫大鼓舞。 目前绵竹木偶皮影艺术团一共有1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有70岁,最小的有40岁。他们的演出活动是松散型的,主要以老有所乐为目的。像李世康老人家里的木偶行头全是他自己一手设计、制作的。现在由于年龄较大、加之自己是低血压,还有每次演出尽管只有几分钟,但是准备时间包括化妆在内要1个多小时。 除了对皮影进行创新外,剧团在木偶表演上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2007年,李世康对木偶进行了改良,制作出了能吐火和变脸的木偶;2011年,剧团和绵竹一小学联合,教小学生学习木偶和皮影表演的技艺…… 绵竹木偶皮影在多年发展中不断创新,逐渐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岁月流逝,这门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市的一批老艺人和有关文化部门正努力“拯救”皮影木偶文化,力图让其得以传承和发扬。 老艺人们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能关注民间文化,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传统艺术能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