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绵竹关到底在哪?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6-25
央视《国宝档案》播出《一门三杰双忠祠》引出新话题 古绵竹关到底在哪?
本刊消息 央视CCTV4《国宝档案》栏目于2018年6月18日至22日连续播出系列节目《巴山蜀水》五集系列节目。在6月21日晚上6点45分播出了13分钟长的节目《巴山蜀水——一门三杰双忠祠》,当晚众多绵竹市民关注、观看该节目。节目播出后,引起我市古文化传承研究会的多名同志热议。 唐先生在认真观看了当晚《国宝档案》的《一门三杰双忠祠》电视片后表示,原绵竹文管所所长宁志奇老师为该片的制作、采集付出了很多精力,为绵竹的声名远扬作出了贡献,作为绵竹人他对此表示感谢。 唐先生认为:绵竹古城在白马关 唐先生认为,绵竹关是在绵远河之东,这才是诸葛父子真正的战死之处。现在的绵竹市三国时称阳泉县,隋大业二年改称绵竹县,与诸葛父子战死无关。三国时绵竹城在黄许与袁家镇之间、与绵远河一江之隔的白马关,所以古时绵竹城又称白马关,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但此地是庞统真身墓地。 唐先生表示,三国的阳泉县地址是现在绵竹市的区域,古绵竹城地址在罗江白马关。绵竹关在黄许镇,有待进一步查实。唐先生说,宁志奇老师提供的资料称两汉时称绵竹县,这没错,但三国两晋时绵竹县(不是现在的绵竹地址)先后又改名阳泉,以后又改为南武都、晋熙、孝水,又复名为绵竹县,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宁志奇表示:绵竹古城在黄许 宁志奇表示,西汉建绵竹县,今绵竹全域均为绵竹区域内。从《汉书·地理志》就能了解今绵竹区域在汉代的重要地位,班固《汉书·地理志》载,绵水出紫岩山。另有汉旺的东汉江堰碑为证。绵竹故城在黄许,这是从无异议的。 而白马关三国时属涪县管,不在绵竹范围,这次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编导开始就误以为白马关是绵竹关,后经考证才改拍的古绵竹城黄许遗址。古绵竹城和三国绵竹城都在黄许镇与孟家乡之间,2004年左右,在这里挖出了绵竹城砖(当时出土的多块绵竹城墙砖的侧面有汉隶体的“绵竹城”三个字),可罗江庞统祠一带没有挖出一块绵竹砖。 宁志奇表示,《蜀志》记载,绵竹县,两汉旧县,蜀、晋因。地滨绵水(今绵远河),多竹,故名。辖今绵竹、德阳二县及安县之西部。《元和志》卷三一:“绵竹故城在(唐绵竹)县东五十里。”按唐县即今治。 宁志奇说,2004年旌阳区的黄许镇挖出了汉代绵竹城墙的遗址,和有“绵竹城”三字铭文城墙砖的这个消息见报后,一时间舆论鼎沸,引起不明真相的人对绵竹的历史产生了误解。大致有两种偏见,一是汉代的绵竹城在黄许镇,那么我们这里不是绵竹了吗?二、既然汉代绵竹城在黄许,难道我们绵竹这里是蛮荒之地吗? 其实,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绵竹县时,绵竹县的县域范围很宽,不仅包含现在整个绵竹区域,还包括现在的整个旌阳区(旧德阳县全部)以及中江北部、安县的西部地区,都属汉代绵竹县的范围。黄许仅仅是绵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我们现在绵竹所在的区域,早在汉代甚至在汉以前就已经是文明久远、物产富饶的地区了。 多个历史依据表明:芳名不改 千年绵竹 为了说明历史,以正视听,宁志奇列举历史依据:汉代绵竹的江堰碑,中国道教早期全国有三十六靖庐,其中绵竹境内占二个,列为第一位的即绵竹庐(在今天的绵竹区域),列为第十六庐的为君平庐,在今天的武都严仙观。绵竹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在道教所列的全国72福地中,绵竹又被列为第64福地),所以绵竹又被称为洞天福地,也即人间仙境,风水宝地。还有在1976年,清道金土村出土的战国船棺。这些都表明早在先秦时期,现绵竹所辖区域就是蜀人的重要活动地区,并有重要人物居住,是巴蜀文化的中心地域,其历史肯定是不会晚于黄许的。 从2004年发掘的绵竹古城遗址新闻报道来看,汉晋绵竹城遗址在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之间的地区,古城城中心区近3万平方米。 当年,三国时邓艾率魏军攻破绵竹城,蜀汉诸葛瞻、诸葛尚等率7万蜀军与魏军血战绵竹关,这事就发生在黄许地区。史书说“绵竹城兴于汉毁于晋”。近年来,这一带出土了“石提钱渔俑”、“石武士俑”、“石虎”、“铜朱雀”等文物,都具有突出的汉晋文化特征。特别是分别采集到的10多件有铭文的古绵竹城墙砖,上皆有“绵竹城”及“绵”字,字体的变化佐证了汉晋绵竹城不断受损又不断修缮的历史。 据四川省、德阳市文物考古队当年初步探测,已基本弄清了古绵竹城的分布范围:袁家镇双江村三组的“士将台”为古城的北城墙,黄许镇龙安村九组的上店子梁子为古城的南城墙,东至绵远河,西至黄塔公路西台地边缘,古城的中心区面积大约为2.5-3万平方米。 宁志奇认为,“黄许作为绵竹县城仅有400年历史,绵竹作为县城长达1800年历史,而作为县名绵竹已经延续2200多年了。因此,我们说黄许出土的汉代绵竹城墙只能表明是绵竹一部分而已,而我们足下这方土地才是芳名不改,千年绵竹。” 正如魏明伦在《绵竹赋》中写的那样,“改朝换代,易帜变脸,而绵竹二字从隋唐至今依然故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