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大曲”90多年前的商标是啥样?
作者:王平     来源:     日期:2018-05-22    

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朱先生在收藏圈展示了他从东北收藏品市场收藏的5件印刷品。据文史专家考证,这是90多年前的绵竹大曲的商标。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提供了多种产品送展,其中“恒丰泰”酿造的绵竹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引起一番轰动。

李调元自谓“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绵竹酿酒历史悠久,清代康熙年间,是绵竹酒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原有白酒的传统工艺上,通过对曲药、蒸馏方法的改革,酿制出绵竹大曲,又称“清露大曲”。

《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绵竹酒家林立,陕、甘、滇、黔、川以及松潘、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绵竹大曲的畅销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城内茶房客栈林立,运输行业兴盛,一派繁荣景象,以致有人誉绵竹为“小成都”。

清翰林学士李调元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而对绵竹大曲却情有独钟,自谓“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随之酿酒作坊也兴盛起来,而以朱、白、赵三家规模最大,且都集中在水好的西门。

川西平原当年到处酒香袭人

1911年,绵竹老号大曲获四川省商业劝工会头等奖;1922年,绵竹大曲首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28年再度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12家大曲酒作坊的产品,又获四川省优秀酒类奖;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提供了多种产品送展,其中“恒丰泰”酿造的绵竹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一番轰动。

据《绵竹县酒类调查表》记载,至1941年,全县造酒作坊已多达二百余家,产酒二百余万公斤。当时享有盛誉的大曲烧房除“恒丰泰”之外,尚有“天成祥”、“朱天益”、“杨恒顺”等共三十八家,拥有老窖共二百个,最高年产量达三百五十多吨。小曲烧房一百余家,其中最有名的小曲(酲色)烧房,如“第一春”、“一壶春”、“曲江春”、“瓮头春”、“大江春”、“紫岩春”、“玉缸春”、“太平春”、“永生春”、“德永春”等,至今仍被父辈们怀念。

那时的绵竹酒业,已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县城内到处是酒楼、酒店和酒摊。行经四乡村落,走过小路旁的鸡毛店、渡船码头的幺店子,总会看见柜台上或矮方桌上排列着一列红布沙包压口的酒坛。至于四处游走的零酒担子,更是触处生香,叫卖声不绝于耳。绵竹可谓是一派“处处有酒,酒香袭人”的酒乡景象。而且不仅绵竹如此,就连偌大的川西平原,也到处流溢着绵竹大曲醉人的酒香。

1913年,绵竹“义全兴”大曲坊最早打入成都,开店营售绵竹大曲酒。至1949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百酒荟萃的成都专门经营绵竹大曲的酒庄、酒行和酒店已达五十余家。至今还有名号可见,比如走马街的“达君心酒庄”、东华门正街的“三友酒行”、城守东大街的“亚通酒行”、簸箕街的“元亨酒行”、西御街的“德单荣”、总府街的“第一春”等,遍布成都东南西北四门。

而地处总府街(春熙路口)的“第一春”,每天销售绵竹大曲酒多达八百斤左右。即使一般的酒家,日销酒量也都在百斤以上。

从当时的酒税额征数目表可以看出,绵竹酒业已成为当时地方财税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因而,在三十年代,绵竹大曲被称为成都“酒坛一霸”。

绵竹曾在多家报刊上刊登“谢客”启事

绵竹酒美名远扬,还销往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并一度缺货脱销。为此,绵竹方面只得在重庆几家日报、晚报上刊登“谢客”启事,这在绵竹酒史上可算一桩奇闻了。

而绵竹酒的创新能力也特别有话题感,比如,三十年代中期,绵竹酒家向市场推出一种新产品,名叫“冷气大曲”。“冷气大曲”刚上市,便在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引起轰动。

到了四十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性的经济崩溃,绵竹酒业也被卷入了灾难的洪流。据1949年《绵竹县工业企业变动一览表》记载,“绵竹县各型酿酒作坊下跌到八十三家”。

1951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朱天益”、“积玉鑫”、“裕川通”、“天成祥”等老牌酒坊纳入国营范围,并整合成立了“四川绵竹县地方国营酒厂”。(剑南春酒厂前身)。

下图其中一枚是三友大曲酒厂的绵竹大曲商标,酒厂总号在绵竹棋盘街,成都批发处上中东大街78号,二分店在东华正街17号。画面中有人举杯饮酒,人物设计的不是国人,酒杯不是传统中国人喝酒的酒盅,是玻璃杯,可以看出成都虽然是内陆,却居住不少外国人和传教士。

另一枚是豫丰恒号出品的绵竹大曲酒。(图片由朱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