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春”天益老号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记(下)
作者:宁志奇
来源:
日期:2018-01-25
发掘缘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四川白酒行业乘改革开放的大潮迅速发展,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全(兴大曲)、沱(牌酒)形成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的态势。各白酒企业除了拼质量、拼广告以外,更注重拼文化、拼历史。其中,全兴大曲以考古发现而更名为“水井坊”,同样的酒,经更换包装,加大宣传后涨价四倍,获得巨大成功。这一事例也引起了剑南春集团公司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2001年,剑南春集团公司新的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计划将位于棋盘街的传统酿酒作坊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改造。委托西南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即按照历史原貌恢复明清时期格局酒坊风貌。棋盘街是明清时期绵竹最集中的酿酒作坊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共有曲酒作坊20余个,集中在此生产“绵竹大曲”等曲酒,且各自有坊号。“天益老号”是其中之一。2001年开始,剑南春集团公司对以“天益老号”为中心的棋盘街两侧约13000平方米的十几户居民住户和商户的房屋进行了拆迁。根据规划,拆迁后,将此段500米长的棋盘街建成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能保护剑南春原产地及工艺,展示剑南春酒文化,生产剑南春名酒的重要区域。 2002年12月,“天益老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实施棋盘街改造工程,剑南春集团公司下发了川剑集司发(2004)031号文件,成立了“天益老号酒坊”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笔者被聘为该项目的顾问。在其位当谋其事。彼时,我向剑南春集团推荐了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发掘出震撼全球的祭祀坑千件文物的四川省考古所领队之一陈德安先生。因为,当年我和刘章泽也有幸参与了该项目的考古工作。剑南春集团公司同意在天益老号片区拆迁工作完成后,委托四川省考古工作队来绵竹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以确保地下文物得到保护,并获得进一步科学的考古结论。在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后,还聘请了四川省文物局朱小南老师为修缮顾问,以确保建筑风格和施工质量。 这就是如今已经在四川绵竹建成的剑南老街,也是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考古发掘的缘起。
主要发掘过程 2003年4月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剑南春集团公司进行了接触,提出了300平方米试掘计划和经费预算,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使试掘工作能够很快地开展起来。 这次发掘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德安领队,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章泽为骨干,笔者全程参与配合。经验丰富的陈德安先生来到绵竹之初,他首先是详细地考察绵竹的地方史料(我将多年前查阅的绵竹酒史档案全部向其提供,并到规划局找到绵竹西门片区卫星图),在此基础上,将1.2万平方米遗址分布面积分为两期进行。一期为试掘,考古队于4月26日进场,4月27日正式开展工作。首先是布5×5米探方12个。第一期考古发掘a、b、c三个区试掘,发掘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 在初步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仅仅是将平房地基下的现代层掀开30多厘米,连片的古酒坊遗址便出现在大家面前。包括酒窖、粮仓、蒸馏设施、炉灶、水井、瓷质酒具,以及墙基、路基等十分齐全,让考古队感到惊诧。当时,发掘出民国时期至现代的建筑2组,清代建筑1组;民国和晚清时期的窖池各1组;在TO515探方中,已发现近代至宋代连续堆积的地层。 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自2003年6月25日开始到7月22日结束。基本完成地表揭露面积总计3000平方米。现将地表揭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发现简单介绍如下: 发现的遗迹有酒窖、晾堂、蒸馏器基座、灶、水井、房屋等。其中IA区发现酒窖1组,灶1座及房屋建筑1组;IB区发现的遗迹主要为3组房屋基础(其中1组为四合院),还有1口水井及1组酒窖(窖口为长方形)。IC区发现的遗迹主要是1组房屋基础和1个天井。II区发现的遗迹主要有酒窖4组,共28个窖池(除1个为大曲酒窖外,其余都是小曲酒窖)、冷却器基座2个、水井2口、池子。由此看来,II区酒窖最为集中,有大曲窖,也有小曲窖。 发现的遗物主要为瓷器、瓷片、陶器等酒坊遗物上百件,另有较为丰富的盛酒容器出土。这次发掘收获丰富,发现了众多与酿酒关系密切的设施,由遗址还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原料浸泡、蒸煮、制曲、拌曲发酵,到蒸馏酿酒、废水排放……整个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全过程都有涉及。 发掘工作非常顺利,到2004年11月,考古队获得重大发掘成果:两期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一大批和白酒酿造工艺密切相关的遗迹现象,包括酒窖26口、炉灶5座、水井1口、晾堂2座以及粮仓、池子、水沟、蒸馏设施等各种生产要素,内容丰富完备。同时,还发现了大曲窖,不同窖池生产着不同品种的酒类,这在过去的酒坊遗址发掘中都从未见过。一套具备全部生产要素的古法酿酒工艺流程显现出来,从考古发现讲求完整性来说,这非常难得。究其原因,是棋盘街酿酒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现代建筑占压较少。最为突出的是剑南春酒坊遗址的规模:据测算,剑南春酒坊遗址长约500米、宽约240米,分布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就其规模来讲,绝对是全国第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邀请了林向、马聚贤、高大伦等省内顶级考古专家到达发掘现场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一致认为,该遗址群是目前国内清代酿酒作坊遗址中生产要素最齐全、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酒文化遗址,初步展现了剑南春酒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生产规模,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随后,由林向、马聚贤、陈德安、刘章泽等和我分别撰文在中国文物报刊发表文章,向世人传达这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信息,新华网、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蜂拥而至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也在2005年4月29日的“新闻30分”中对这一考古新发现进行了报道。
硕果满枝 2004年底,一年一度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将在北京揭晓,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三大权威机构联合向全国发出“英雄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项目迅速上报北京,同全国21个“重量级”候选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此前受媒体追捧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因考古发掘仍需时日而扼腕惜败,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2005年4月17日,评选结果尘埃落定,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摘得桂冠,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全兴水井坊、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全国第三个古酒坊遗址重大发现。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获得了中国考古界的“顶级认证”。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看似并非十分古老的四川绵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获得考古界的“认证”,意味着中国考古学掀开了重视工业文明研究的崭新篇章,折射出剑南春自身深厚文化的积淀。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入选,既出乎意料也是意料中之事。纵观前14届“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以年代取胜”几乎成为评选的一条金科玉律。但是,本届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以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工业考古”项目击败了历史久远的周公庙遗址,这无疑是打破了“常规”,开了一个好的先河。有专家指出,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主要体现了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展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一个完整流程;二是遗址整条街“前店后厂”的格局完整清晰,全面反映了清代末民国初这一时期,绵竹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手工业城市的经济状况,这在以政治中心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里是极其罕见的,极具新意。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绵竹文管所和剑南春集团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四川省考古所和德阳市考古所、绵竹文管所与剑南春集团公司继续努力,积极整理申报材料、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于2006年将剑南春酒坊遗址申报中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成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2006年12月,剑南春酒坊遗址又经国家文物局审定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喜讯连续传来,省、市各级文博部门同仁由衷地为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欣慰和赞许。 (作者系原绵竹文管所所长、现任四川绵竹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